首页> 中文学位 >石墨烯/Si(111)体系的界面结构、电学性质和热稳定性研究
【6h】

石墨烯/Si(111)体系的界面结构、电学性质和热稳定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背景

1.1 graphene/Si的应用研究

1.2 现有的graphene/Si的构成方法

1.2.1 在衬底Si上直接生长graphene

1.2.2 超高真空中转移graphene flakes到Si衬底上

1.2.3 常温常压下转移graphene到Si衬底上

1.3 graphene/Si的界面结构的理论预测

1.4 graphene/intercalation/Si

1.4.3 graphene/(single)metal layer/Si(111)

1.5 graphene/substrate的平整度识别分析和实验构想

1.5.1 graphene/substrate的平整度识别分析

1.5.2 实验构想

参考文献

第2章 原子级光滑平的graphene/Si(111)的实现

2.1 构建方法和难点

2.1.1 难点、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数据分析处理

2.1.2 湿刻得到H-Si(111)

2.1.3 转移CVD-graphene到刚刻蚀好的H-Si(111)上

2.1.4 超高真空退火graphene/H-Si(111)

2.2 实验结果

2.2.1 实验初期普通方法及得到的graphene/Si表面

2.2.2 原子级粗糙/光滑平的graphene/Si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graphene/Si(111)中graphene电学本征性验证

3.1 graphene/Si中能量依赖的电学透明性和graphene的Dirac点的观察

3.1.1 graphene/semiconductor中能量依赖的电学透明性

3.1.2 脱附H-Si中衬底Si上的H原子

3.1.3 我们的实验结果

3.2 第一性原理计算

3.2.1 基于实验数据的模型

3.2.2 计算结果

3.3 电学输运、XPS结果、单层连续性

3.3.1 电学输运

3.3.2 XPS结果

3.3.3 单层连续性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graphene/Si(111)体系的热稳定性研究

4.1 760K:graphene/Si(111)moire pattem

4.2 微米级超平贴合的graphene/Si(111)

4.2.1 不断提高退火温度,graphene/Si(111)表面形貌变化趋势

4.2.2 实验上仍保持超平贴合能承受的最高的退火温度

4.2.3 实验结果:微米级超平贴合的graphene/Si(111)

4.3 石墨烯分解

4.4 类似wavy的实验结果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5.2.1 厘米级甚至更大面积的超平graphene/Si

5.2.2 graphene/Si能超平贴合的机制

5.2.3 稳定的graphene/Si(111)-7×7摩尔纹结构

5.2.4 graphene/monolayer metal/Si(111)体系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石墨烯(graphene,本文均指单层)本身具有优异的热学、电学、力学、光学性能,打开了单原子层二维材料的大门,其后涌现了种类繁多、性能优异的二维材料。如何将它们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带来新一代的科技突破是一个关键问题。本论文详细介绍了石墨烯(graphene)与硅衬底(Si(111)substrate)原子级光滑平(也就是超平)贴合的实验构想、制备过程、界面结构、电学性质和热学稳定性。
  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graphene与Si(111)衬底超平贴合的背景,包括graphene/Si器件的应用研究、目前制备graphene/Si的方法、graphene/Si界面结构的理论预测和graphene/substrate的平整度分析。结合这些背景,我们提出了实验构想:实验上很有可能可以制备出超平贴合的graphene/Si。
  第二章介绍了原子级光滑平graphene/Si的实验难点和构建方法。构建方法主要包括湿法刻蚀得到近原子级光滑平的H-Si(111)衬底,然后干法转移石墨烯到刚刻蚀好的H-Si(111)衬底上,迅速将转移好的graphene/H-Si(111)传入超高真空腔,并在保持气压不超过1×10-9mbar的条件下低温长时间退火。通过简单介绍实验初期普通方法得到的graphene/Si(111)表面,对比介绍了原子级光滑平graphene/Si(111)的实验结果。
  第三章通过展示原子级光滑平的graphene/Si体系中能量依赖的电学透明性、微分电导谱线中的狄拉克点、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结果、电学输运、XPS和Raman结果表明graphene没有与硅衬底上的悬键形成很强的化学键,仍然保持了其低能区线性狄拉克色散关系。
  第四章介绍了原子级光滑平graphene/Si(111)体系从室温到1100K石墨烯分解,表面的形貌特征随温度的变化。实验结果主要包括低温区graphene/H-Si(111)、刚脱附氢原子后graphene/Si-5×5摩尔纹与graphene/Si(111)-c(2×4)、graphene/Si(111)-c(2×8)、graphene/Si(111)-2×2、graphene/Si(111)-√3×√3共存、高温退火后得到微米级graphene/Si(111)-c(2×4)、graphene/Si(111)-c(2×8)、graphene/Si(111)-2×2、graphene/Si(111)-√3×√3和1100K退火后石墨烯分解。
  第五章总结了前面的实验结果,并对超平贴合的graphene/Si在厘米级构建、特殊相对角度的机制研究、稳定的graphene/Si(111)-7×7摩尔纹结构和在其间插层金属层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