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湘语衡州片的“de”及其相关研究
【6h】

湘语衡州片的“de”及其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衡州片的地理、人文概况

1.2研究对象和问题

1.3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研究现状

1.3.2研究意义

1.4发音人信息

1.5术语说明

第2章 衡南县花桥镇“de”的语法表现

2.1句法位置与句法功能

2.1.1句法位置

2.1.2句法功能

2.2“de”与方所义“到”的区别

2.2.1 空间位移相关语义特征

2.2.2动补结构:A式

2.2.3 状中结构:B式

2.2.4动宾结构:C式

2.2.5连动结构:D、E、F式

2.2.6“de”“到”分混小结

2.3“de”与“哒”的关系

第3章 衡州片其他点“de”的语法表现

3.1.1参照

3.1.2语法特征

3.1.3语法例句

3.2区域概况及方言点

3.3方言点的表现

3.3.1洪山镇

3.3.2云集镇

3.3.3衡东县(新塘镇)

3.3.4衡山

3.4总体分布特征

第4章 衡州片“de”的四种分布类型及特征

4.1四种类型

4.1.1全发达类型--花桥模式

4.1.2发达类型--衡山小片模式

4.1.3过渡类型--洪山模式

4.1.4残留类型--云集模式

4.2消退路径与演化路径

4.2.1“de+这里/那里”与“de”的语法化路径

展开▼

摘要

湘语衡州片的“de”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该词是一个语法功能丰富、词化程度较高的口语词,大体上与“在”平行,同时兼具“到”的部分功能与语义:句法表现上,“de”常出现在“V+de+NL”格式中的补语位置(NL指处所短语),它也可以进入“de+NL+VP”结构,同时“de”还可以单独出现在“(S)+de+O”的谓语位置,可以单独作状语,形成“de+VP”的状中结构;语义上,“de”用来标记主语存在场所和主语位移的终点处所,同时可以标记动作的进行。  本文确立共时地理分布和历时语法化相结合的研究框架,以方言内部的渐变差异为重心,确立小范围内的共时对比方法,从不平衡、不规整的语法特征处推导“de”的语法化路径和衡州片的新老层次;在确立了“de”的演化路径和主要特征表后,梳理与之较为相近的词源,并建立该词源的历时语法化及词义演化路径,最终把共时推导的演化路径和历时演化路径进行比较,以此确定词源。本文采用“句管控”的研究视角,将“de”放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进行词义探究,并与同义的同位词进行对比,以此确立在不同语义框架内的语法特征差异。  第一章主要介绍衡州片的地理、人文、方言及发音人等信息;第二章描写“de”在语法程度最高的衡南县花桥镇的相应情况,摸清“de”具备的句法结构、语法意义和语义特征;第三章以第二章为基础,设计调查例句,并对衡州片其他四个方言点进行调查,绘制“de”在衡州片的特征总表;第四章则主要围绕表中的空缺和同一特征在不同地区的量级差异,划分出四种分布类型,厘清“de”的演化路径和消退路径,进而分清衡州片的古今层次;第五章梳理“着”和“得”的历时演化路径,主要探察句法结构和语义演变的演化顺序,并分别与“de”进行对比,以此确定同源词;第六章从音节特征和主观化的角度探讨“de”演化的机制。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de”的语法功能比其他地区的“着”、“的”更丰富,古老层次的“de”至少具备七种相应句法结构和八项语法意义,具备独立的句法地位,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但是该词在方言小片内部却呈现了不平衡的面貌,正处在被“在”“到”替换的消退局面,这种动因来自于书面语和普通话的影响,同时自身语义冗余也加速了该词的消退;通过历时对比,衡州片的“de”与“着”的关系更密切;而“de”的演化机制一方面来源于本身完备的音节结构,另一方面来源于言说者主观视角的转变,这促使“de”发生前景化,进而向进行体标记演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