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小鼠异基因脐血移植后造血重建及减经GVHD的研究
【6h】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小鼠异基因脐血移植后造血重建及减经GVHD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第二部分 小鼠异基因脐血移植模型的构建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小鼠脐血移植后造血恢复及减轻GVHD

讨论

结论

论文图片

参考文献

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题目

临床培训小结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体外培养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构建小鼠脐血移植模型,研究联合输注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对受鼠造血功能恢复及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作用。   方法:体外采用全骨髓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细胞表型及在成骨成脂培养基培养诱导后发育为骨组织和脂肪组织来鉴定MSC。构建小鼠异基因脐血移植及GVHD模型,实验分为五组:A组:单纯照射组;B组:脐血移植组(Allo-UCBT组):每只小鼠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供鼠2×106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C组:Allo-UCBT+MSC组,每只小鼠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供鼠2×106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2×107个MSC;D组:Allo-UCBT+脾细胞组,每只小鼠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供鼠2×106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供鼠2×106个脾细胞悬液;E组:Allo-UCBT+脾细胞+MSC组,每只小鼠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供鼠2×106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供鼠2×106个脾细胞悬液+2×107个MSC。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变化,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受鼠嵌合率,评价其造血恢复情况;通过受鼠GVHD临床积分、组织病理学改变等变化评价MSC对急性GVHD的作用。   结果:   1、应用全骨髓法在体外成功培养扩增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面标志测定为CD44+CD90.2+CD34-CD45-;成骨诱导后矿盐沉积,形成小片状结节,茜素红染色呈红色;成脂诱导后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2周后脂滴数量增加并相互融合,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多边形,油红O染色显示有大量脂质沉积。   2、异基因脐血移植成功的最低脐血单个核细胞数为2×106,低于2×106个小鼠均于10 d内死于造血衰竭。C组小鼠骨髓抑制期较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在移植后第6 d即开始上升,造血恢复明显加快。嵌合体检测显示受鼠体内供者来源细胞在第4 d高达(22.87±4.3)%,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为(25.0±10.55)d,而B组平均生存率为(15.5±12.5) d。   3、D组受鼠一般状态差,于移植后+13 d出现倦怠,食欲下降,消瘦,弓背,皮毛紊乱、无光泽,活动度重度下降,约1/2小鼠出现皮肤溃疡、腹泻等急性GVHD表现,20 d内全部死亡,皮肤、肝脏和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达到ThomasGVHD病理分级Ⅱ~Ⅳ级。而E组受鼠除一过性体重下降外,仅部分小鼠出现轻度弓背、翘毛、腹泻等急性GVHD表现,急性GVHD临床评分较D组减低(P<0.05)。长期生存小鼠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仅有Ⅰ~Ⅱ级或无GVHD改变。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促进小鼠脐血移植后造血干细胞植入及预防急性GVHD。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