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规范化实施
【6h】

论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规范化实施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实施现状

第一节我国公民实施扭送行为的法律依据

一、我国公民实施扭送行为的立法依据

二、我国公民实施扭送行为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我国公民实施扭送行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典型案例

二、问题导入

第二章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构成标准

第一节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起因

一、扭送行为维护的法益

二、扭送和自救行为的竞合

第二节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主体

一、行为主体的范围界定

二、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意图

一、扭送认识和扭送意志

二、假想扭送的认定及处理

第四节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对象

一、扭送行为的一般对象

二、扭送行为的特殊对象

第五节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时间

一、抓捕阶段

二、移送阶段

第三章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必要限度

第一节我国公民过度扭送行为的司法评价

一、我国公民过度扭送行为的典型表现

二、我国公民过度扭送行为的责任承担

三、不同司法评价引发的社会讨论

第二节我国公民扭送行为必要限度的设定

一、设定扭送行为必要限度的依据和原则

二、设定扭送行为必要限度的阶段性考量

三、扭送行为必要限度的具体设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扭送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被明文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法典中,对预防和打击犯罪、降低司法成本和提高司法活动效率、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多数公民对扭送的主要构成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扭送过当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现有法条对扭送的规定比较笼统,导致出现扭送过当的时候难以划清责任,不同的法院司法评价不一致,扭送双方当事人的权利都不能得到全面的保障。上述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扭送制度的可操作性,本文将通过对扭送主要构成和必要限度的讨论,分别找到相应的规范方法,以期为促进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规范化实施提供粗浅的建议。  全文正文分为三部分,共约三万字。  第一部分探讨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实施现状。首先明确扭送在我国的法律依据,作为一种惩治犯罪、弘扬正义的行为,扭送不仅能够在刑事诉讼法法典中找到出处,还体现在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程序性规范性文件中,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一样,扭送制度本身是独特的,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明确扭送正当性的基础上通过朱振彪案引出我国公民在实施扭送行为的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公民对扭送行为的主要构成认识不清的根源在于现有规定太过笼统、对细节的解读存在诸多争议,公民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过当后果则是因为我国立法未对扭送行为的手段限度做出明确规定。  第二部分探讨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主要构成。由于扭送行为具有正当性,表现出和违法阻却事由相类似的特征,故而借鉴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分别从起因、主体、意图、对象和时间五个方面对扭送行为在构成细节上的理论争议和不够完善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范方法。  第三部分探讨我国公民扭送行为的必要限度。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扭送过当的案例不在少数,通过对张德军案、曹天案和白朝阳案的案情及判决结果的解读,向读者展示不同法院对类似案情截然不同的司法评价,并找出由此引发的社会讨论的焦点,也即公民扭送手段的强制程度和过当后果的刑责划分的问题;随后对公民扭送手段的强制程度进行细致的讨论,在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规范方法;最后在文末总结并升华前文内容,从扭送行为的标准构成、扭送过当的责任承担两方面提出刑法上的规范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刑法条文和配套规范进行设计,以期对公民的扭送行为提出较为全面的实施指导。

著录项

  • 作者

    王宝珺;

  •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学科 法律硕士(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夏勇,龚举文;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公民,扭送行为,规范化,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