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附红细胞体感染SD大鼠模型的构建及其溶血机制的研究
【6h】

人附红细胞体感染SD大鼠模型的构建及其溶血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人附红细胞体感染SD大鼠模型的构建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人附红细胞体SD大鼠感染模型溶血发生机制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求构建人附红细胞体SD大鼠感染模型的方法,并探讨人附红细胞体病溶血发生的机制。  方法:模型组大鼠每只连续三天、腹腔注射100μ L人附红细胞体分离纯化液,对照组连续三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经显微镜镜检鉴定模型的建立。分别在感染第0d、3d、5d、7d、9d、11d经内眦静脉采血,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数等指标,定磷法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膜表面CD59活性的变化;双抗夹心法检测血浆中C3、C5B9等因子活性。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水准α=0.05。  结果:⑴建立了人附红细胞体SD大鼠感染模型,其中模型组大鼠0d、3d、5d、7d、9d、11d的感染率如下(0±0,17.26±1.33,37.02±1.48,67.37±2.52,62.78±2.34,61.32±1.69);⑵模型组大鼠在感染各时间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白细胞呈上升趋势,第5d有所降低,第7d天继续降低,第9d开始又缓慢上升,但均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对照组及自身第0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表面CD59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血浆中C3、C5B9活性呈上升趋势,模型组与对照组及自身第0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人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SD大鼠,成功的建立人附红细胞体大鼠感染模型。②SD大鼠感染人附红细胞体后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表明感染人附红细胞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临床上若能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以为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提供参考。③人附红细胞体感染后红细胞表面Na+-K+-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红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状态失衡,红细胞可塑性和变形性降低从而导致其溶解破裂,是附红细胞体病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机制之一。④人附红细胞体感染后红细胞表面CD59活性降低,血浆中从C3、C5B9活性增加。补体系统活性增强,通过一系列级联酶促反应,导致补体成分C9锚定在红细胞膜表面,在红细胞表面形成孔洞,最终使红细胞裂解是人附红细胞体病发生溶血的又一重要机制。

著录项

  • 作者

    刘寰宇;

  •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内蒙古医科大学;
  • 学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瑶,丰乃奇;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红细胞体病,溶血机制,蛋白表达,细胞病理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