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性视野下的我国公民教育研究
【6h】

公共性视野下的我国公民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1.2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思路

1.2.2 本课题的选题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及其当代性

2.1 公共性理论的基本问题

2.1.1 公共性、公共领域及其历史发展

2.1.2 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

2.1.3 自由与平等

2.1.4 公平与效率

2.2 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及其理论背景

2.2.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及公共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2.2.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国家公共性理论与实践

2.2.3 我国公民社会的历史传统及其公共性

2.3 我国学术界关于公共性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3.1 时代转换背景下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3.1.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3.1.2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建设

3.1.3 信息化时代的虚拟公共领域及其公共理性精神

3.2 当代中国的公民教育与公共理性的培育

3.2.1 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与公民教育问题

3.2.2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

3.2.3 我国公共领域中的民生问题

3.3 公共理性视野下的公民教育及其意义

3.3.1 公民教育的内容

3.3.2 从公共性理论角度理解的公民教育

3.3.3 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四章 公共性视野下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价值

4.1 我国的社会公共领域及其公共理性精神是什么

4.1.1 公共理性精神中的公民意识是什么

4.2 我国公民教育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4.2.1 我国公民教育提出的背景、内涵

4.2.2 公民、人民与国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4.2.3 公民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4.2.4 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

4.2.5 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

4.3 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观

4.3.1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政治方面)

4.3.2 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社会方面)

4.3.3 公民的纳税意识(经济方面)

4.4.4 公民的文化消费观(文化方面)

第五章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5.1 现状

5.2 公民教育的问题

5.2.1 从政治方面分析我国公民教育出现的问题

5.2.2 从经济方面分析我国公民教育出现的问题

5.2.3 从文化方面分析我国公民教育出现的问题

5.2.4 从道德方面分析我国公民教育出现的问题

5.2.5 从法律方面分析我国公民教育出现的问题

5.3 我国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5.3.1 教育的公共治理

5.3.2 教育的法制理念治理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公共领域不断的扩大,公共管理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公共领域的管理要达到良好的秩序,要全体公民形成公共的意识。在此种情况下,公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唯物史观的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为核心,通过采用文献综述、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的经验,在公共性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指出公共领域是公民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公共理论下公民教育的分析研究,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入手,指出我国公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明确公共性理论下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解决途径。
  本文分六个章节对公共性视野下我国公民教育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阐述了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概况;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公共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容,及马克思公共性理论在当代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从马克思的公共性理论过渡到中国公共性理论的形成,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公民教育在我国的迫切性与紧迫性;第四章阐述了我国公民教育的背景和基本特殊内涵,及其在当代下的意义;第五章在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问题。第六章对所分析问题,进行总结与展望,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公共性视野下我国公民教育的问题完全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要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解决公共事务,处理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建设,使全面的素质整体提高,建设优良的社会秩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