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记忆场所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6h】

基于记忆场所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愁记忆的丢失

1.1.3 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传统村落与记忆场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记忆场所类型分析

2.2.1 按内容分类

2.2.2 按形态分类

2.3 记忆场所要素分析

2.3.1 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

2.3.2 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

2.3.3 形态要素和事件要素

2.4 传统村落记忆场所

2.5 本章小结

3 禹王社区现状与记忆场所提取

3.1 禹王社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历史沿革

3.2 禹王社区空间格局

3.2.1 村落选址

3.2.2 街区肌理分析

3.2.3 街区发展年代历程

3.2.4 街巷空间分析

3.3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提取

3.3.1调研情况

3.3.2记忆场所提取

3.4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分类

3.4.1 生活生产型

3.4.2 观赏娱乐型

3.4.3 文化习俗型

3.4.4 宗教祭祀型

3.4.5 交通集散型

3.5 本章小结

4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的深刻度评价

4.1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设计

4.1.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评价指标信效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记忆场所的深刻度评价

4.3.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4.3.2 数据整理

4.3.3 确定因素集

4.3.4 建立评语集

4.3.5 各层次权重值

4.3.6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4.3.7 综合评价结果

4.3.8 最终模糊评价值

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记忆场所的影响要素及记忆因子研究

5.1 记忆场所的影响要素分析

5.1.1 生产生活型

5.1.2 观赏娱乐型

5.1.3 文化习俗型

5.1.4 宗教祭祀型

5.1.5 交通集散型

5.2 记忆场所的记忆因子分析

5.2.1 生产生活型

5.2.2 观赏娱乐型

5.2.3 文化习俗型

5.2.4 宗教祭祀型

5.2.5 交通集散型

5.3 主要影响要素与记忆因子

5.3.1 主要影响要素

5.3.2 主要记忆因子

5.4 本章小结

6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策略

6.1 基本原则

6.2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

6.2.1 记忆场所物质实体风貌不协调

6.2.2 记忆场所活力不足

6.2.3 环境质量有待修复改善

6.2.4 传统文化表现力不足

6.3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整体式保护与开发策略

6.3.1 整体格局的保护

6.3.2 与周边资源衔接

6.4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区域式保护与开发策略

6.4.1 空间格局

6.4.2 功能结构

6.4.3 流线组织

6.4.4 空间序列

6.5 禹王社区记忆场所局部式保护与开发策略

6.5.1 记忆场所物质实体保护与开发

6.5.2 提升记忆场所活力

6.5.3 加强记忆场所的环境保护

6.5.4 记忆场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代丹;

  •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 学科 城乡规划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符娟林;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