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
【6h】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一、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审美个性的解放与审美需要的极大满足

1、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2、挑战文化特权,建构文化多元

3、增强参与意识,促使价值自觉

二、大众审美文化的弊端--“反审美”

1、审美主体的萎缩与退隐

2、审美内容的浅俗与平面化

3、审美形式的失律性与可复制性

4、审美体验的图像化与碎片化

三、救赎的悖论--对传统审美文化现代转换的首肯与质疑

1、精英文化的失语与文化的民族认同

2、从文化的民族认同来看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之可能及其隐忧

(1)传统文化审美层次的完备与自足可以纠正大众审美文化的“反审美”倾向

(2)本位主义倾向的传统文化现代转换在所难免的弊端

四、当代文化建构之中的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

1、立足于大众审美文化,发挥传统审美文化的当代意义

(1)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超越性可以救赎道德滑坡以及宗教迷狂

(2)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态美的萌芽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3)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诗意人生”的理想能消解“工具理性”的膨胀

(4)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以和为美”的思想有助于建构人格的整一

2、发挥精英文化现代人文意识,积极促成大众文化的审美救赎

(1)善于汲取大众文化生动活泼的形式,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直接倡导正确的审美观念

(2)以民族的经典艺术形式为中介,通过弱道德、弱真理的审美形式,间接潜在地引导审美需要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表现。相对于感性生命受到过分贬斥和压抑的传统文化,当代大众文化的生活原生态性所体现出的生命的解放与狂欢则充分尊重了最多数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能为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尽管如此,由于文化工业的消费性与市场化对深度人文关怀的侵蚀,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体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消解了精英文化本应坚持的人文批判精神。
  针对当前大众文化的感性沉沦,应该重申文化的审美精神。正因为传统文化有着长远深厚的人文精神渊源,既是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又是当前中国大众和知识分子回避体制文化的共享空间,所以,出于对八十年代现代性激进运动的反思和深厚的民族认同情结,大众文化救赎的希望便很自然地落在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转换之上。
  在当代文化建构的总体背景下对大众文化作审美前瞻时,除了承认文化的民族认同能促成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现代转换、进而在一定程度救赎大众文化的审美沉沦之外,更应该强调以最具人文自觉意识的精英文化为“阿基米德基点”,从纵向贯通文化的传统与现实,把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在大众文化的更新演进中,发挥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当代意义;从横向上融合文化的三个层面,既要鼓励和发扬大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以突破体制文化审美观念的滞后性与箝制性,又须引导和制约大众文化中泛滥成灾的审美需要,在合理承认感性欲望的基础上实现审美超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