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桐城派美学思想研究——以“自然、义法、神气、境界”为例
【6h】

桐城派美学思想研究——以“自然、义法、神气、境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言

一、研究历史状况和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的创新性和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戴名世:以自然为美

第一节 自然美学思想溯源

第二节 戴名世自然美学思想

第二章 方苞:以“义法”为美

第一节 “义法”涵义

第二节 “义法”说心理动因分析

第三章 刘大櫆:以“神气”为美

第一节 “神气”溯源

第二节 刘大櫆“神气”论

第四章 姚鼐:以境界为美

第一节 “阴柔阳刚”风格之美

第二节 “义理、考证、辞章”兼济之美

第三节 模拟之美

第四节 神韵之美

第五章 桐城派文章美学的话语分析

第一节 率其自然与“文字狱’’

第二节 “义法”说与《狱中杂记》

第三节 《论文偶记》中的审美话语权诉求

第四节 “义理、考据、辞章”和汉宋话语权之争

第五节 “桐城谬种”与“文章正宗”

第六章 桐城派文章美学话语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自然话语

第二节 伦理话语

第三节 审美话语

第四节 文化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桐城派之所以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与其系统的文学理论主张、成果丰厚的优秀古文作品、人数众多的创作队伍,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古文理论、古文作品所深蕴的丰沛美学思想价值,正是其理论与作品所表征出的丰沛美学思想价值而使桐城派获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无论是戴名世的自然美学思想,还是方苞“义法”说美学思想,刘大櫆“神气”说美学思想,姚鼐“阴阳刚柔”、“义理、考证、辞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美学思想,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建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桐城派自然美学思想:首先用历史的眼光简略梳理了自然美学思想的渊源所自,从《易经·系辞》开启的自然崇拜延续至明朝末年李贽“以自然为美”的人性论美学思想。其次重点论述了桐城派开创者戴名世“率其自然”、“道、法、辞”兼容、“精、气、神”并重的美学思想,以及其对社会丑的批判。再次论述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的自然美学思想,指出了他们对自然外在形式美感描绘的些微差别,并以姚鼐名篇《登泰山记》对泰山壮丽自然盛景的描绘为例,指出了学界从“义理、考据、辞章”三统一出发解读这篇文章的视野缺陷。最后论述了桐城后学、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方东美的自然生命美学思想。  第二章是以“义法”为美,论述方苞的美学思想,首先是在开阔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有清一代的学术环境中阐述了“义法”说的内涵意义。其次是尝试从心理动因的新角度出发来解读“义法”说美学思想,辨析了“义法”说与文无定法、文以载道的关系,探究了“义法”说与心理优越感、心理安全感的因果联系。  第三章是以“神气”为美,探讨了由刘大櫆所开创“神气、字句、音节”说而演绎为桐城派传家之宝的“因声求气”说,指出了桐城派名家注重古文音韵美感的美学思想特点。本章首先梳理了“神气”说的历史文化渊源,其次以刘大櫆为先导,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了探讨了姚鼐、姚莹、梅曾亮、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人对“神气”说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章是以境界为美,重点探讨了姚鼐的美学思想。首先界定了“境界”一词的涵义,指明本章在审美境界视域内论说姚鼐的美学思想。第一节论说了“阴柔阳刚”美学思想,详细阐述了这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文艺美学风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第二节论述了“义理、考证、辞章”兼济之美,指出了这一美学思想包含了姚鼐直面当时学术现实的智慧策略,阐明了这一美学思想显示了有清一代集大成的学术特征,赞誉了其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第三节探讨了模拟——逼似——脱化这一古文教学方法论对推动桐城派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契机,推崇姚鼐教育家的身份。指出模拟——逼似——脱化的古文教学方法论属于形而下意味的艺术技巧,在通达“天与人一”、“艺与道合”、“意与气相御而为辞”古文辞美学至境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第四节从古文创作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姚鼐古文所呈现的“神韵”之美。  第五章是桐城派美学话语分析,借鉴福柯话语理论深入探讨桐城派文论话语背后的话语权之争,既揭露权力的狰狞面目也显示其所包含的促进学术繁荣的激发力。第一节细致深入探讨了戴名世“率其自然”美学话语如何引发了“文字狱”浩劫,展现了政治话语权、历史话语权、文学话语权等权力之间相互博弈的残酷景象。第二节分析了方苞“义法”说与其代表作《狱中杂记》之间隐秘微妙的话语权关系。第三节以刘大櫆在其文论名著《论文偶记》中对审美话语权的诉求策略为基础,探究了他“神气、字句、音节”、“能事”、“十二贵”等文章美学理论背后的话语权把握方式。第四节在汉宋学术话语权相争的背景下,探讨了姚鼐“义理、考证、辞章”兼济文章美学思想所包含的深刻话语权谋略,并指出学术话语权之争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繁荣。第五节由话语权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话中的变化来说明从“文章正宗”到“桐城谬种”这种不同评价话语的变化缘由。  第六章是桐城派美学话语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借鉴福柯话语理论对桐城派“一祖三宗”——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文章美学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桐城派文章美学思想有多样的话语形态,有道家的自然话语形态,有儒家的伦理话语形态,有散文家的审美话语形态,有文化家的包容性文化话语形态,这是一幅全景话语形态,这副多样性话语图景开启了我们对桐城派美学思想认识的新生面,有助于我们体认桐城派文章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著录项

  • 作者

    张迪平;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

  • 授予单位 扬州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姚文放;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桐城派,美学思想,清代文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