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及增强对其毒力的影响
【6h】

非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及增强对其毒力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对细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不仅证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与菌株长期处于环境中多种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及耐药基因通过耐药质粒或染色体在菌群间的广泛传播或扩散有关,还发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其生物学特性之间可能有一定关联,尤其对细菌的毒力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沙门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在医学、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探讨非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及增强对其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
   1、选择一株药物敏感性非伤寒沙门氏菌作为亲本株,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四环素、强力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然后采用次抑菌浓度体外多步诱导法构建耐药菌株;K-B法测定15株构建菌株及亲本株的耐药表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其全基因组DNA和质粒DNA中不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在长期低剂量的接触抗菌药物后可产生耐药性变异,形成相应的耐药菌株,且耐药性相对稳定,但未能获得相应的耐药基因。
   2、采用寇氏改良法测定5株不同耐药谱非伤寒沙门氏菌(即亲本株和DOX、TET+DOX、TET+DOX+CHL、TET+DOX+CHL+KAN耐药菌株)对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结果显示,非伤寒沙门氏菌对昆明小鼠具有致病性,各感染组之间LD50无显著差异,LD50均在108CFU数量级。
   3、以5株不同耐药谱非伤寒沙门氏菌LD50为攻毒剂量腹腔注射昆明小鼠,分别于感染后24h、96h、168h眼球采集血,并取各组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制作病理切片;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3+CD4+、CD3+CD8+淋巴细胞的含量;ELISA方法用于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浓度。剖检结果显示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后能够导致典型的肠炎以及肝脏、脾脏的肿大;病理变化观察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感染能够引起全身性败血症及脾脏和肝脏的炎症反应以及,且以多重耐药菌株炎症反应更为严重。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不同时间各感染组小鼠体内CD3+CD4+、CD3+CD8+细胞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CD4+/CD8+比值比对照组有所上升,表明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机体后导致免疫抑制;但是各感染组之间CD3+CD4+、CD3+CD8+细胞的含量以及CD4+/CD8+比值差异不显著,表明随着非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增强,其细胞免疫没有显著变化。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后细胞因子IFN-γ的含量和IFN-γ/IL-4的比值均有所上升,IL-4的含量基本没有变化,表明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主要导致Th1型炎症反应;不同耐药谱沙门氏菌菌株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非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菌株炎症反应更为严重。
   4、采用PCR方法检测了16株不同耐药谱非伤寒沙门氏菌质粒毒力基因spvR、spvA、spvB、spvC、spvD以及rck的分布情况,结果均为阴性。
   综上所述,随着非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增强,其生物学特性LD50和毒力基因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从宿主的角度来看,不同耐药谱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多重耐药菌株菌株感染小鼠病理变化更为严重;免疫学分析结果显示,非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及增强对T细胞免疫反应没有显著影响,但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Th1型炎症反应更为明显。

著录项

  • 作者

    方艳红;

  •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学科 预防兽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郁;
  • 年度 201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378.22;
  •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氏菌; 耐药性; 毒力; 免疫学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