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光朝两次漕粮海运
【6h】

道光朝两次漕粮海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清代漕运概况

(一)古代漕运概述

(二)清代前期漕运概况

1.河漕体系

2.漕粮海运呼声与商人实践

二、道光朝第一次漕粮海运

(一)讨论的背景

1.嘉庆、道光年间漕运的衰败

2.海运呼声迫切

3.海运贸易的发展

(二)河运、海运的讨论

1.直接起因:高家堰溃决

2.河运派主张与活动

3.海运派的思考与建议

(三)漕粮海运实践

1.海运经过

2.海运优点与问题

三、道光朝第二次漕粮海运

(一)背景的复杂化

1.国际方面

2.国内方面

(二)海运准备中的问题

1.反对者依然普遍

2.对列强的担心

(三)海运的波折

1.出洋迟滞

2.洋面遇险

3.信心打击

四、道光朝漕粮海运终止的原因

(一)道光帝的守成

(二)利益集团的阻力

(三)海运只是配角

(四)水手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漕运是中国特有的水运形式,清初制度已达完备。嘉庆、道光年间,漕运制度已经危机重重,道光朝(1821-1850年)被迫进行相应的漕制改革,漕粮海运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在道光朝期间,前后共试行过两次漕粮海运。 道光六年(1826年)漕粮海运,其直接原因是1824年冬高家堰大堤溃决,运河水势低弱,重运北上成为难题。当时面对如何应对危机。朝中分为两派:孙玉庭、魏元煜力主引黄济运的盘坝主张,英和及地方上的琦善、陶澍力主雇商海运,双方各执己见,并前后付诸实践,引黄济运的盘运主张因耗费巨大而破产,至此坚定了道光帝实行海运的决心。道光六年,江苏四府一州海运漕粮海运取得成功。但随后河道恢复,海运遂止。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京师出现粮食供应危机,为节省经费支出,充实京师仓储,将江苏三地区漕粮改行海运,因道光帝力排众议,故此次海运争论时间较短,但实施时间题较多:先是因“青浦教案”耽搁出洋,放洋后又遭盗匪,抵津时间较计划为迟,道光朝遂停海运。第二次海运亦中止。 两次漕粮海运具体原因各异,道光六年主要是自然原因,而道光二十八年则是社会原因的制约,但其根源都是漕运制度的危机。两次海运终止原因有决策者道光皇帝觖乏坚持改革的魄力,河运利益集团竭力阻挠,海运初创较难等,因而决定了道光朝漕粮海运的暂短命运,但海运呈现出来的明显优越性预示着它将必定会成为漕运的主要运输方式。

著录项

  • 作者

    穆万娟;

  •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胡赤军;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漕粮海运,河运制度,道光年间,漕运制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