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研究
【6h】

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缘由

1.2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民国时期皖西地区概况

2.1 地势及气候

2.2 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

2.3 文化背景

3 民国时期皖西茶叶生产

3.1 产茶范围

3.3 茶园管理

3.4 茶叶产量

4 民国时期皖西茶叶加工

4.1 茶叶种类

4.2 加工工艺

4.3 茶叶包装

5 民国时期皖西茶叶经济贸易

5.1 茶叶捐税

5.2 茶叶贸易

6 民国时期皖西茶业影响因素

6.1 有利因素

6.2 不利因素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皖西是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的统称。中华民国成立,改六安州为六安县,1932年英山由安徽划至湖北,1947年改立煌县为金寨县。故本文讨论的民国时期皖西地区主要包括六安、霍山、立煌(今金寨)、舒城、岳西等县,部分讨论会涉及英山、潜山、太湖等县。皖西是安徽两大产茶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产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在整个皖西农业生产中占有较大比例,以六安、霍山、立煌三县茶叶产量最大,驰名中外的六安瓜片,霍山黄大茶等均产于皖西。
  民国时期,短短三十几年内茶业发展可谓是经历了相当曲折的变化历程。国内处于连年战争,再加上苛捐重税,以致全国上下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艰难,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茶叶却固步自封,产销每况愈下,一蹶不振。
  皖西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皖西地区海拔高度适中,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生产,为我国传统产茶区。另一方面,皖西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高这一基本特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皖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又为皖西茶叶生产提供足够的人力。
  民国时期皖西地区惟有霍山、立煌两县全境都产茶。而六安惟有东南两部,舒城也仅有西南两部产茶。皖西各县所产之茶以绿茶为主,当地以各商客采办庄头的名称来区分茶叶品种,而品质优异的茶叶则另归一类,其中以六安瓜片、霍山黄大茶为代表。皖西地区茶农对于茶园管理向来疏忽,茶农无心植茶,茶园管理毫无章法,导致皖西地区茶叶产量呈总体下降趋势,但通过调查发现,民国时期皖西茶叶产量在总体下降的同时也不乏有上升的现象存在。
  民国时期皖西地区各类茶的初制都由茶农自行完成,精制由茶号独立完成。皖西地区各采办庄头以及各名茶都有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如六安瓜片、霍山黄大茶、霍山菊花茶等。
  安徽茶税历来南轻北重,皖西茶税更是皖南茶税的两倍。民国时期皖西地区除正常的捐税外,各地各种附加税,除霍邱、舒城等县由于茶叶产量不多没有征收外,其他地区负担颇重。繁重的捐税无形中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成本,极大地削弱了皖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安徽茶业逐渐形成了皖南外销茶与皖西内销茶平分秋色的销售格局,皖西地区茶叶贸易的趋势起起伏伏不定,但总体呈现曲线下降的过程。皖西内销茶从产地到销售的过程主要有茶农-茶商两大环节。两大环节之间紧密相连,共同完成了茶叶贸易的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的过程。
  影响皖西茶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利因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增设皖西茶业指导所及霍山茶业改良场、广泛进行实地考察、足够的人力以及耕地面积的缺失、历史悠久的名茶文化;不利因素有连年不断的战祸天灾、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地处大别山的交通不便、繁重的苛捐杂税以及缺乏科学技术的茶树栽培、茶园管理及加工工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