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参与主体之角色研究
【6h】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参与主体之角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

1.1.2 制度设计的争议与困惑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本文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

1.4.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研究创新

第2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参与主体的理想角色

2.1 协商性司法及其中国模式

2.1.1 协商性司法的本质与特征

2.1.2 协商机制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程序创新

2.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参与主体的角色转变

2.2.1 角色期望对角色职能的影响

2.2.2 主体角色定位的基本要求

2.2.3 参与主体角色定位的转变

第3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主体角色的文本解读

3.1 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框架

3.2 参与主体的规范角色

3.3 参与主体规范角色的特征

第4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主体角色的实证考察

4.1 考察样本及其实践基本情况

4.2 制度运行中的主体角色偏差

4.2.1 侦查机关的消极应对

4.2.2 控辩双方的力量失衡

4.2.3 值班律师的功能受限

4.2.4 控审双方的排异反应

4.2.5 被害人的角色困境

4.3 主体角色偏差的原因

4.3.1 制度改革中的“路径依赖”

4.3.2 参与主体的“个人倾向”和趋利避害本性

4.3.3 制度设计的保守与与制度准备的不足

4.4 主体角色偏差的潜在危害

第5章 协商制度参与主体角色的比较法考察

5.1 放任模式中主体角色的考察

5.1.1 放任模式中参与主体之角色

5.1.2 放任模式中的角色偏差及其化解

5.2 限制模式中主体角色的考察

5.2.1 德国协商制度参与主体之角色考察

5.2.2 法国庭前认罪程序参与主体之角色考察

5.2.3 台湾地区认罪协商程序参与主体之角色考察

5.3 协商制度主体角色比较考察的总结与启示

5.3.1 域外协商制度的角色特征

5.3.2 协商制度主体角色比较考察的启示

第6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主体角色的纠偏与调适

6.1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主体角色的路径选择

6.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参与主体司法理念的更新

6.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主体角色的具体形塑

6.3.1 调动侦查人员的参与积极性

6.3.2 赋予被告人对等协商权利

6.3.3 完善检察官的协商裁量权

6.3.4 明晰值班律师的辩护人定位

6.3.5 规范法官的司法审查职权

6.3.6合理调整被害人的参与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刑事诉讼改革的重要议题。参与主体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使认罪协商机制在刑事司法中运转的核心要素。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设计中主体角色的法规范分析,对制度运行中主体角色的实证考察,反思与完善主体角色扮演的不足,能促进中国式认罪协商机制的良好运作,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完善。  从角色理论分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及行为设定会受到来自协商剧本、其他主体、现场观众、剧场环境等方面角色期望的影响。主体的角色定位必须满足角色定位清晰、具备角色能力、主体利益平衡的要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参与主体的诉讼地位和职权及权利范围发生重大调整。检察官从致力于运用证据来指控犯罪的控诉者,转变为具有罪刑处断权的协商者。被追诉人从国家权力支配下惩罚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裁决制作过程、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协商者。辩护人从实体和程序辩护的提供者,转变为法律顾问、谈判代理人。法官从对控辩争议进行裁判的裁决者,转变为对审前协商合意进行审查的司法审查者。  从文本层面来看,基于我国的职权主义司法传统以及对协商权力滥用的担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设计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模式。具体表现为审前阶段协商的内容基本限于量刑,适用范围限于事实清楚的认罪案件,协商结果受到严格的司法审查等。规范文件中参与主体的角色分配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侦查人员可以作为协商主体、检察人员协商权的有限性、审判人员审查的实质性、值班律师角色的模糊性、被追诉人处境的被动性、被害人参与的混合性。  从司法实践来看,对主体角色的动态演绎进行现实化、语境化的考量后,发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运行中存在着主体的角色偏差问题。参与主体的自我认知、动机机制、外在行为、外部评价等偏离了特定主体身份的一般要求。角色偏差主要表现为:侦查机关的角色惰性、控辩双方的力量失衡、值班律师的功能受限、控审双方的排异反应、被害人的角色困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路径依赖”、参与主体的“个人倾向”和趋利避害本性、制度设计的桎梏与制度准备的不足,是导致实践中出现角色偏差的主要原因。  在域外制度考察上,以协商自由度为区分,协商性司法可以划分为以辩诉交易为代表的放任模式,以及以大陆法系协商制度为代表的限制模式。各地协商制度的主体角色定位和职权与权利配置均体现出浓厚的本土性色彩。制度实践中的角色偏差也是各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各地都在协商制度中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平衡,不断调整主体角色和职权与权利,以期在实现协商效率的同时确保协商公正。  在主体角色的调适和纠偏上,参与主体要树立协商民主和协商合作理念,破除固有思维和行为惯性,认识到自身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角色与职权的变化。制度层面要完善主体的权力义务与权利义务配置,赋予被告人对等协商权利,完善检察官的裁量权行使,明确值班律师的辩护人定位,规范法官的司法审查权,合理调整被害人的参与程度,为主体诉讼行为提供更为科学具体的指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