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约翰·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的互文性研究
【6h】

约翰·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的互文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Introduction

0.1 Introduction to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0.2 Introduction to John Steinbeck

0.3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On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1.1 Origin

1.1.1 Saussure’s Relational and Differential Sign

1.1.2 Bakhtin and Dialogism

1.2 Kristeva and Intertextuality

1.3 Genette and Transtextuality

1.4 Significance of Intertextual Theory

Chapter Two Intertextuality with the Bible

2.1 Biblical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2.2 Biblical Images

2.2.1 Light

2.2.2 The Judge Deborah

2.2.3 Judas’ Betrayal

Chapter Three Intertextuality with Thomas Malory’s Le Morte d’ Arthur

3.1 Steinbeck and Malory’s Le Morte d’ Arthur

3.2 Comparison between Ethan and Sir Lancelot

3.2.1 The Identity as Dream Chaser

3.2.2 The Identity as Traitor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with History

4.1 Twenty-One Quiz Show Scandal

4.2 Historical Facts of American Whale Fishery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二十世纪重要作家之一。他凭借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在1940年先后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创作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游记、以及报纸和杂志文章,作品更多关注美国社会底层民众生活,并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小说《烦恼的冬天》发表于1961年,是斯坦贝克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杂货店员工伊桑由正直到堕落最终又得到救赎的故事。许多外国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过这部小说,但由于其在中国未获得像《愤怒的葡萄》等代表作品的颇高关注度,所以相关评论相对较少。  本文尝试从互文性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分别涉及《圣经》、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作家个人经历以及历史背景等四个方面的互文性关系。通过探讨文本间的互文性关系,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在主题、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塑造方面的精髓。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引言、主体部分四个章节和结论。  引言部分首先简要梳理了小说《烦恼的冬天》的主要故事脉络,进而介绍了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人生经历及其主要作品,同时归纳了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详细地阐述了互文性理论的起源、提出和发展历程。互文性理论起源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对二者研究的基础上,汲取精华,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又经热奈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并提出了广义文本的概念,认为社会、历史、文化等应属于广义文本。其基本方法是通过追溯与原文本相关的互文本以及研究二者之间的互文性关系,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  第二章梳理了小说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第一节主要叙述了小说主人公伊桑和马鲁洛由正直到堕落又最终醒悟的故事对应了弗莱在《伟大的代码》中所阐发的圣经U型叙事结构,同时对照分析伊桑和马鲁洛堕落和醒悟过程的异同,可以看出斯坦贝克对于美国社会道德堕落现状的忧虑以及对人性不灭的希望;第二节主要分析了小说中出现三个重要圣经意象—“光”、“士师底波拉”和“犹大的背叛”。  第三章梳理了小说与马洛礼《亚瑟王之死》的互文性关系,通过追溯斯坦贝克与《亚瑟王之死》的渊源,可以看出作者渴望通过传承古老的骑士精神来挽救现代道德堕落的局面,作者将这种渴望有意地融入到了小说的写作当中,将主人公伊桑塑造成了一个“变态的”骑士,同时通过伊桑和兰开斯特骑士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伊桑人物特点的塑造以及对以伊桑为代表的美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深深讽刺。  第四章梳理了小说的历史背景,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斯坦贝克有意将20世纪50年代轰动全美的智力竞赛丑闻融入到小说的情节中,不仅回应了作家应当有记录现世的责任,也表现出这一事件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因此在小说中斯坦贝克有意安排了伊桑的儿子艾伦抄袭这一情节;第二节主要梳理了美国捕鲸业的一些重要史实,以及作者将小说背景设立在新港湾镇,这一与美国捕鲸业兴衰与共的城镇的意义。  结论部分指出,通过探究《烦恼的冬天》与圣经、《亚瑟王之死》以及一些历史背景的互文性关系,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而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文本分析理论,它不仅揭示了所有的文本都处于一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也帮助研究者形成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启示对文学文本的研究要与文本的背景知识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得文本的阐释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同时也能够帮助研究者解决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困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