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6h】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基础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设备与材料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病理结果

2 手术并发症

3 影响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

2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

3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5 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并发症与预防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灶直径>1cm的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单侧PTC行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确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  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之间收治的42例原发肿瘤直径>1c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组,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探讨影响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统计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42例患者中,发生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30例(占71.4%),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9例(占45.2%),其中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7例(占40.48%),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跳跃转移者2例,25例发生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占59.5%)。42例病例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是否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意义(x2值=0.192,P值=0.661,P>0.05)。原发肿瘤大小与是否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值=7.435,P值=0.006,P<0.05)。性别与是否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意义(x2值=0.521,P值=0.470,P>0.05)。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是否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值=5.536,P值=0.019,P<0.05)。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是否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x2值=5.433,P值=0.02,P<0.05)。由此可见,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直径、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42例患者中,术后无一例出现乳糜漏、气胸、胸腔积液,无一例出现气管、食管瘘,无一例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低钙性手足麻木(占4.5%),PTH<3pg/ml。经静滴葡萄糖酸钙及口服补钙制剂后于1周内好转,均为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一例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喉返神经损伤。  结论:1、直径>1.0cm的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本组研究高达45.2%,呈现出较高的转移率;2、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与原发肿瘤直径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具有相关性,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3、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对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者应同时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4、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虽然术前彩超等检查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CNO),但术后病检仍证实有较高的转移率,本组高达71.4%,因此,对于确诊为乳头状癌的病例应常规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虽然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多为暂时性。这种手术方式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如果术者手术娴熟,此种手术方式是安全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