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
【6h】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相关概念界定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融合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问题分析

(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对策分析

(一)理念方面——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与推广

(二)课程方面——建设共同基础课程

(三)教学方面——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推广研究生助教制度、倡导合作教学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高校而言,两者的融合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者的融合是人全面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需要通识教育的补充与完善;同时也是通识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教育。
   但在我国的高校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理念的游离,专业教育的理念在学校中占主导地位,而通识教育的理念并未深入到一些学生、教师、管理者的心中,所以在实践中就比较困难;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割裂,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实施,两者在教学目的、课程体系等方面未很好的整合,而且通识课程的质量不高,工具化、概论化倾向严重,这都严重影响了通识教育实施的效果;通识教育教学与专业教育教学的龃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师资上存在着差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往往习惯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或者将专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用于通识教育上,这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发展。
   造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问题的原因为:我国高校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这既有历史传统,也有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条块化专业制度的影响,专业是我国高校的基本组织形式,专业有自己的界限、权力,同时具有自我保护性,专业的界限很难被打破,现在的大学也往往被专业分化得支离破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不完善,在理论上,主要研究和介绍国外的通识教育理论,没有形成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理论体系,无法具体地指导通识教育实践,也很难令人信服,在实践中,往往硬搬硬套国外的实践模式,直接嫁接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上,缺乏对我国本土高等教育的研究,缺乏对国外通识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所以通识教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二者融合,首先要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决定着大学的实践,理念只有通过宣传与推广,才能被大学主体——师生接受,内化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做人中。理念不能只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推行,更应该有“自下而上”的参与与互动。其次建设共同基础课程,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共同基础课程要在一致性的课程结构或框架中设置课程,将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与浓缩,关注课程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确定课程合理结构,共同基础课程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注重综合性。共同基础课程的设置对文科生和理科生应有一定的区别,共同基础课程的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为了保障共同基础课程的质量,应将学生的共同基础课程成绩作为未来学生专业选择的依据。再次教学方面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推广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倡导合作教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要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改变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要注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地培养,注重教师教学技能地训练。推广研究生助教制度,让研究生担任助教,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对教师、研究生自身和低年级的学生都是有益的。倡导合作教学,不仅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