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
【6h】

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旨趣及意义

二、目前研究现状与必要性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近代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兴办的背景与制约因素

一.近代徽州近代教育事业举办的背景

1.清末民初教育近代化的开启

2.一批教育先行者对徽州近代教育事业所作的开拓性工作

3.徽州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4.徽商在资金投入与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上的突出贡献

二.近代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兴办的制约因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2.经费与师资的短缺导致办学困难重重

第二章 20世纪初到民国建立前徽州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清末“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出台

1.“壬寅学制”的出台

2.“癸卯学制”的出台

二.初等教育的筹建

1.“癸卯学制”对当时初等教育的影响

2.徽州近代最早的新式初等学堂的创办与停滞

3.清末新政后徽州新式初等学堂的兴办与初步发展

三.中等教育的发端

1.“癸卯学制”对中等教育建设的影响

2.徽州近代第一所中学——徽州官立新安中学堂的创立

3.徽州教会中学堂的发展

四.师范教育的肇始

1.“癸卯学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

2.徽州近代第一所师范学堂——紫阳师范学堂的兴办

3.婺源与绩溪师范传习所的建立

五.实业教育的开始

1.“癸卯学制”对实业教育的影响

2.绩溪与休宁等地实业学堂的创办

3.徽州农业学堂的成立

六.徽州近代教育起步阶段的总结

1.各种类型的近代教育均处于起步阶段

2.初等教育发展速度最快,其他教育发展较为迟缓,规模有限

3.课程设置较之前有明显进步,但仍有不足之处

第三章 民国建立后到五四运动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壬子癸丑学制及北洋军阀统治对安徽教育的影响

1.民国教育方针

2.“壬子癸丑学制”

3.北洋军阀统治对安徽教育的不利影响

二.初等教育的逐步发展

1.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初等教育的改变

2.祁门与黟县的小学继续发展,但规模有限

3.1915年与1919年的徽州地区小学校发展概况对比

三.中等教育的缓慢发展

1.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中等教育的新规定

2.从徽州官立新安中学到省立第三中学的改建

3.中等学校发展缓慢,部分地区仍然无中学

四.师范教育的发展

1.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师范教育的新规定

2.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3.祁门师范讲习所的创建

五.实业教育的发展

1.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实业教育的新规定

2.徽属农业学堂到徽州乙种商科学校的发展

3.屯溪茶务讲习所的创办

4.新安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建立

六、徽州近代教育逐步发展阶段的总结

1.缓慢的发展速度

2.不平衡的发展类型

3.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男女平等的学校招生与课程设置制度

第四章 “五四’’后到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壬戌学制与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方针

1.壬戊学制

2.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方针

二.初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壬戌学制对初等教育的影响

2.初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学生数量继续增加

3.1931年时徽州六县的初等教育概况及占全省的比重状况

4.出现4年期短期小学,推行中山民众学校教育

三.中等教育的显著发展

1.壬戌学制对中等教育的影响

2.省立三中与省立二师合并为省立第二中学

3.绩溪、婺源、休宁、歙县四县创办中学的尝试

四.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壬戌学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

2.从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到省立第四女子中学的转变

3.省立徽州师范学校的由来

五.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壬戌学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2.从新安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到省立第八职业中学的演变及停办

3.省立徽州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的创办

4.徽属茶、钱两商公立小学与第十区农林实验中学

六、徽州近代教育进一步发展阶段的总结

1.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结构趋向完整

2.中等教育取得显著发展

第五章 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一.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

1.初等教育最为发达,中等教育发展相对缓慢

2.宗族和私人捐学对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很大

3.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4.教师待遇不佳,硬件设施落后

5.造就了一批名校与名师

二.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徽州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开启明智和人才培养

2.提高了当地人民的职业素质,改善了就业状况

3.女子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女子地位的提升

4.推动了徽州经济进步,促进了徽州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5.为抗战时期及此后的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文化传承中极为重视教育。进入近代以来,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模式遭到质疑与挑战,近代教育开始萌芽,从发端到逐步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地处安徽的徽州地区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的美誉,传统教育高度发达,地域色彩非常明显,考察此地区的近代教育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讨意义。
   徽州的近代教育自1900年崇一学堂的建立到抗战前,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00年至1911年为起步阶段,徽州各地开始建立新式学堂;1912年至1919年为逐步发展阶段,新式学堂的数量与规模持续扩大;1920年至1937年为进一步发展阶段,中等教育在此时期内取得显著发展,教育结构也趋于完整。本文在各个阶段内皆明确介绍了徽州各地近代教育的发展概况,以期对这一时期的徽州近代教育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徽州的近代教育从无到有,再至各类教育稳步发展,教育结构趋于完整,在这期间展现了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初等教育最为发达,中等教育相较而言较为缓慢、宗族和私人捐学的影响很大、教学手段与教师待遇有待提高、在艰难的环境中造就了一批名校与名师。而其取得的进步与突出成就更是不容忽视,它改变了徽州人民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当地教育水平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职业素质,提升了徽州女子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推动了徽州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日后的教育发展基础。同时,这一时期徽州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不佳等。追根朔源,以史为鉴,这一时期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也为当今的徽州地区乃至安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