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形象的现实——《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解析
【6h】

形象的现实——《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解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第一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

第一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介绍

第二节 女鬼描写

一、外貌描写

二、服饰描写

三、性格描写

四、喜好描写

第三节 与人的互动形式

一、求救

二、相恋

三、预示

四、驱鬼

五、报恩

六、害人

第四节 与文中女神、女怪、女巫的描写比较

一、女神描写

二、女怪描写

三、女精描写

四、女巫描写

第二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女鬼形象的独特性

第一节 唐前小说中女鬼形象的演变

第二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女鬼形象的特征

一、女鬼的世俗化

二、女鬼的人性色彩

第三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女鬼形象所反映的宗教思想

一、从女鬼的苦看佛教的“众生皆苦”

二、从人鬼恋的悲剧看道教的“现世思想”

三、从女鬼求生看佛教的“轮回”思想与道教的“长生不死”

四、从“神鬼精怪”看佛道二教构建的宗教阶级

第三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与唐朝社会

第一节 宗教迎来“黄金时代”

一、宗教兴盛推动唐传奇的发展

二、道教的世俗化推动女鬼形象的世俗化

第二节 唐朝女性观的两重性

一、唐朝女性的解放

二、唐朝女性观的两重性丰富了女鬼形象

第三节 唐传奇与文人

一、唐传奇与科举

二、中晚唐时期的文坛

三、“征异话奇”之风

第四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所蕴涵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几千年来被视为社会的正统思想。随着政权更替,儒佛道文化在融合斗争中此消彼长,进入唐朝时期,儒家势力被极大削弱,佛、道两教先后达到顶峰。武则天时期奉行“抑道崇佛”,佛教一时风头无两,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神佛为世人敬仰依赖。而唐玄宗开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以道压佛”,道教迎来黄金时代,求仙学道成为个人的人生追求,出世为修仙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唐代佛道思想的盛行反映在文化上,便是鬼神怪说在市井盛行,难辨真伪。其中,女鬼故事在经历了魏晋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已初具规模,为宋话本、元杂剧直到明清集大成者的女鬼系列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的研究便是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为基础,通过与小说中其她女性异类的描写进行比较,总结出《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女鬼的独特性,继而探索其艺术想象背后反映出的唐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总结出女鬼形象对唐朝社会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说明研究的方向和意义。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法,再对不同主体的形象描写进行直观对比,有利于全面的总结出女鬼形象的特殊性。然后对本研究涉及的“鬼”、“神”、“精”、“怪”、“巫”这五个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本文的研究范畴。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书,重点在于分析《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女鬼形象的特征。首先,从外貌、服饰、性格、爱好四个方面进行简单概括。接着,详细描述女鬼和人类的七种互动形式。最后,比较小说中的女鬼与女神、女精、女怪、女巫的不同描写,从而全面直观的展现出《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
  第三部分,整理了唐代以前的女鬼形象,总结出唐代女鬼的两大特征——世俗化、人性色彩。然后对于女鬼类型、故事情节等所表达的佛教、道教观点进行阐述,说明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女鬼形象所独有的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讲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女鬼形象与唐朝社会的关联性。首先是宗教在唐代迎来发展契机,政治需要推动了佛教和道教的繁荣,佛教和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推动了鬼神小说的普及,丰富了女鬼形象,宗教教义的世俗化也为女鬼形象的世俗化创造了思想条件。其次,唐朝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佛教、道教对男女平等的倡导,都为女性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儒家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笔记小说中女鬼的形象呈现多样化特征。然后是小说领域中的创新,唐传奇作者都是当代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也不乏当朝重臣,这使得唐朝笔记小说无论是文字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自成一派,女鬼形象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最后,神鬼精怪描写满足了唐朝人民的好奇心理,是唐朝好奇文化的产物。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女鬼形象所蕴涵的意义。从文化功能理论来看,无论是借女鬼宣扬宗教观念,还是以女鬼经历影射社会现实问题,又或是女鬼的形象对唐朝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都反映出唐朝各阶层的需求,是唐朝社会思想的体现。
  最后,结语总结全文内容,说明本研究的局限性,指明需要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