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言比较法和“他昨天去的北京”中“的”的研究
【6h】

语言比较法和“他昨天去的北京”中“的”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0.1 研究范围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的几个方面

1.1.1 “的4’’中是介接成分还是后附成分

1.1.2 “V+的4’’是自足的语法结构还是后面省略了一个名词性的成分

1.1.3 “V+的4”是否是名词性成分

1.1.4 “的4”字的历史演变

1.1.5 语气词“的’’和“的4’’

1.2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语言比较法

2.1 普遍语法和语言比较法

2.1.1 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2.1.2 历史比较法

2.2 对应翻译和语法研究

2.2.1 语言间的对应关系

2.2.2 语义等值

2.3 《马氏文通》的对应研究

第三章 “的4”的语义特征

3.1 位置特征

3.2 时态特征

3.3 隐含预设信息

3.4 强调焦点

3.5 “的4”结构的否定形式

3.6 小结

第四章 “的4’’与时体标记“了、着”

4.1 “的4”与时体标记“了、着”的相似性

4.2 “的4”与时体标记“了、着”的差异性

第五章 “的4”出于“者”

5.1 “的4”的来源

5.2 “者”字结构探源

5.3 “底’’字结构与“者”字结构的对应关系

5.4 “底”取代“者”或是词汇的替代现象

5.5 上古汉语中的“者”是指示代词

第六章 翻译对应中证明“的4”及其出现的结构的性质

6.1 汉语“的4”结构与英语强调结构的对应关系

6.2 对比论证“的4’’的代词属性

6.2.1 论证it强调句中“that”是关系代词

6.2.2 “的4”与it强调句中的“that”在现代语言中均有相应可替换代词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基于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不仅是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那些因为相互影响而结成语言联盟、在类型学上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在语法或其他方面也具有相似或对应的关系。因此,通过语言比较或对应研究的方法,可以揭示任意两种语言的相似或对应之处。基于翻译规律可建立或者可大致建立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基于对应关系可以以一种语言解释对应的另一语言的结构。本文使用语言比较法研究“他昨天去的北京”中的“的”,旨在描写这类“的4”的性质和分析其历史来源,并在与英语“it be……that”结构的对应翻译中找出两者相似之处。全文共分八个章节,具体概述如下:
  (一)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概括了全文的总体思想和研究思路。
  (二)第一章是现代汉语中“的4”的研究综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学界对“的4”重点研究的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学界关于“的4”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的4”是介接成分还是后附成分;“V+的4”是自足的语法结构还是省略了名词成分;“V+的4”是否是名词性成分;“的4”来自于上古汉语的“之”“者”亦或其他成分;“的4”与所谓语气词“的”之间的关系。
  (三)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语言比较法。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为语言间的对应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比较法为语言间对应翻译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汉语中基于语言间对应关系的研究早在《马氏文通》中就有所涉及。
  (四)第三章从五个方面描写了“的4”的语义特征。“的4”一般附着在动宾之间或无宾动词之后、用于完成时态的句子结构中,该结构能体现出一定的预设信息,并在此预设的基础上对进一步获得的信息加以强调。“的4”结构的否定形式通常是在动词、焦点或强调成分前加“不是”。
  (五)第四章分析了“的4”与时体标记“了、着”的异同。第三章所总结的“的4”的语义特征与时体标记“了、着”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它们多附着于动词后宾语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态或进行态,还能够传达一定的肯定语气。但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本质上并不属同类。“了、着”是由中古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虚化演变而来,其否定句式使用“没有”,而“的4”结构具有名词性特征,使用“不是”加以否定。
  (六)第五章论述“的4(底)”的历史来源。通过例证分析“底”字结构和“者”字结构的对应关系,得出“底出于者”的结论。而“者”在上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由此类推出“的4(底)”也应判断为指示代词。
  (七)第六章在中英对应翻译中证明“的4”的代词性质。在对应翻译中可以直观地看出“的4”结构与英语强调结构的对应关系,结合英语it强调句中的“that”在上古英语的变化过程,可以得出结论:“的4”所对应的“that”在上古英语中是关系代词。而“的4”与it强调句中的“that”在现代语言中均有相应可替换代词,又从侧面论证了“的4”与“that”的对应关系。
  (八)第七章对全文进行小结,概括基本观点,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