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元互动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6h】

“多元互动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基本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拟创新点

1.5.1 研究方向的现实性

1.5.2 内容设计的系统性

1.5.3 操作维度的创新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与功能衍变

2.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2.1.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2.1.2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2.2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起步期(1978年至1982年)

2.2.2 快速提升期(1983年至1998年)

2.2.3 转型创新期(1999年至今)

2.3 大学生社会实践功能的衍变

2.3.1 强化社会服务的功能

2.3.2 促进教育改革的功能

2.3.3 培养全面性建设人才的功能

第三章 “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学理基础与理念探析

3.1 “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界定

3.1.1 “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概念

3.1.2 “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特点

3.2 “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学理基础

3.2.1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2.2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中西方教育理论

3.2.3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习论

3.2.4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协同论

3.3 “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设计理念

3.3.1 价值引领,实现一元主导与多样包容的有机统一

3.3.2 人本驱动,实现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3.3.3 问题指向,实现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有机统一

3.3.4 实践导向,实现理论认同与行为践履的有机统一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育人困厄解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4.1 研究个案简介

4.1.1 合肥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工作概况

4.1.2 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

4.1.3 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

4.1.4 社会实践的考核评比

4.2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现状调查

4.2.1 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状况

4.2.2 对社会实践的满意度

4.2.3 对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4.2.4 对社会实践工作改进措施的看法

4.3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困厄解析

4.3.1 实践平台相对狭窄

4.3.2 实跌方式各自孤立

4.3.3 实践组织主体单一

4.3.4 实践成果利用不足

第五章 “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5.1 实践内容的科学设计

5.1.1 创新课堂实践教育模式

5.1.2 加强校内实践活动建设

5.1.3 挖掘校外社会实践资源

5.1.4 探索网络社会实践路径

5.2 实践方式的融合贯通

5.2.1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协同育人

5.2.2 教师教研科研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耦合

5.2.3 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深度融合

5.3 实践组织的协调运作

5.3.1 策划创意统筹设计

5.3.2 实践指导多管齐下

5.3.3 实施主体多方动员

5.4 实践成果的交流推广

5.4.1 统筹评价体系

5.4.2 共建交流平台

5.4.3 促进转化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起到特殊的教育功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走向社会的过渡,更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手段。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思想,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和多样化研究手段,立足于实证调研的坚实基础,全面厘清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与特点,梳理其发展历程与功能衍变,诠释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其内在动因,在此基础上,辨析实践理论功能与现实效果的内在关联,探寻多元实践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借以全面落实国家政策文件的相关要求,推动社会实践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建构的“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其主要内容含涉以下几个层面:理念上,从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组织、实践成果四个维度,力求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的全员参与;内容上,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网络实践的相得益彰;方式上,第一课堂实践与第二课堂实践、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教师教研科研主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机耦合;组织上,策划创意、实践指导、组织实施的持续跟进;成果上,评价体系、宣传推广、转化应用的互动互益,力求多样一体,协同联动,相辅相成,合理完善。

著录项

  • 作者

    郑晴晴;

  •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檀江林;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