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衰落与重建
【6h】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衰落与重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城镇化及其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1. 城乡分离理论

2. 城乡对立理论

3. 城乡融合理论

(二) 城镇化

1. 传统城镇化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 新型城镇化及其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衰落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 农村衰落的表现

I. 常住人口减少、人员结构断层

2. 土地撂荒、耕地资源浪费

3. 农业用地锐减和流失

4. 农村基础设旌衰败

5. 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二) 农村衰落的危害

1. 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

2. 妨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4. 导致农村文化失根

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导致农村衰落的原因

(一) 城乡分割二元体制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迟缓加剧土地资源浪费

1. 土地流转机制体制不健全

2. 土地经营兼业化矛盾突出

(三) 农业经济收益贫乏导致农村发展主体流失

1. 城镇化发展滞后

2. 农业经济收益低

3. 农村发展主体流失

(四)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滞后影响供给水平

1. 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

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筹资体制不合理

3. 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科学的决策和监管机制

(五) 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使得村级组织无力扭转衰落

1. 村民缺乏参与度

2. 村级组织缺乏作为

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重建的路径选择

(一) 制度创新是农村重建的基本保障

1. 改革完善土地制度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二) 发展经济是农村重建的动力支持

1. 创新现代农业,增强内生动力

2. 发挥产业集聚作用

3. 加强文化拉动作用

(三) 合理空间规划是农村形态重建的基础

1. 坚持经济条件和社会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规划

2.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保护相结合,增加基础设施

3. 坚持地域性建筑特色和乡土风情相结合,突出特色

(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农村重建的重中之重

1. 建立城乡均等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2.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3. 完善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利益表达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方方面面拉大着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差距,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别,加之土地收益低、土地流转机制体制不健全,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二、三产业寻求发展,曾经被农民视作生活保障的耕地资源和宅基地被撂荒和闲置以及农村住宅建造的随意性,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农村的“空心化”现象。这些种种表象特征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衰落,传统城镇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农村衰落问题不仅仅是我国的特殊个例,已然成为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如果继续任由农村衰落,不仅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而且严重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亟需重视的问题。因此,解决好农村衰落问题,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村衰落原因各有不同,本文将农村衰落置于传统城镇化的背景影响下,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农村衰落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从统筹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联系相关数据和指标,总结农村衰落的内涵,详细指出我国农村衰落共性的表现及其危害,指出农村重建的建议措施。
  本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从分离、对立到融合的城乡运动规律。分析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以及新型城镇化对于农村重建的指导意义,为农村重建以及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农村衰落的表现及危害。首先对农村衰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联系传统农村生活状态,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我国农村衰落表现为农村人口减少、耕地撂荒、农业用地被占、基础设施衰败、教育资源短缺。农村的衰落不仅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妨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部分为农村衰落的原因。本研究将农村衰落置于传统城镇化的背景下,对农村衰落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并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迟缓加剧土地资源浪费,三是农业经济收益贫乏导致农村发展主体流失,四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之后影响供给水平,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使得村级组织无力扭转衰败局面。
  第四部分,主要为农村重建提供建议措施。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制度创新、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以及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一是破除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从制度上给予农村与城市平等发展的保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和增值收益;改变不对等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相结合的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通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促使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同时可根据本村庄特色挖掘文化旅游项目的经济拉动作用等。三是对农村进行合理空间规划,强化宅基地的管理制度,改善人居环境。四是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发挥基层组织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