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多裂肌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多裂肌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目的:对比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及棘突重建方式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健康成年山羊作为实验动物。体重38~40Kg,平均39.2Kg。分为棘突正中劈开(A组)、棘突切除(B组)、单侧进入棘突切断(C组)及双侧椎旁肌剥离(D组)四组,每组10只。其中C组又分为剥离侧(C1组)和未剥离侧(C2组)两组。每组术前腰椎MRI扫描图像作为空白对照组(E组),另取1只成年黑山羊L6多裂肌标本作为正常组织学对照。均取腰6棘突为中心后路正中切口(长度4cm),根据分组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显露L6椎板后,安装肌肉拉钩牵开肌肉40分钟(拉钩撑开距离相同)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10个月行腰椎MRI及手术区多裂肌病理学观察。应用Image-Pro Plus 5.0医学影像处理软件测量MRI图像中多裂肌面积值,将MRI及病理观察到的多裂肌萎缩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萎缩、正常(0-3分)。肌肉面积萎缩度按照:萎缩度=(术前面积-术后面积)/术前面积×100%计算。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非成对t检验(F检验)及Person相关指数分析作为主要统计方法,观察指标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值<;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D四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各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E组(P<;0.05)。A组各评分均明显优于B、C1及D组(P<;0.05),而与C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各评分最低,与A、C及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1组各评分均略低于D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未剥离组(A及C2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性优于肌肉剥离组(B、C1及D组),P<;0.05。棘突重建组(C1及D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性优于棘突切除组(B组),P<;0.05。术后肌萎缩程度与剥离肌肉范围及棘突是否重建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后路手术中椎旁肌的剥离、牵拉,棘突切除均会导致术后严重肌萎缩,减少肌肉剥离范围、牵拉强度、时间及重建后路骨-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可有效降低术中肌肉损伤、预防术后多裂肌萎缩。棘突正中劈开的手术方式肌肉剥离范围小、不损伤脊神经后支,同时重建棘突、棘间及棘上韧带。在预防多裂肌萎缩方面,明显优于剥离肌肉后切除棘突及单纯重建棘突的手术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