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人格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6h】

我国人格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人格权立法的考察

第一节 人格、人格权的基本理论

一、人格的起源及发展

二、人格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人格权立法在我国的发展

一、《大清民律草案》

二、《中华民国民法典》

三、《民法通则》

四、四部《民法典(草案)》有关人格权的规定

五、《民法总则草案(三审稿)》

六、本节小结

第二章 域外人格权立法体例考察

第一节 大陆法系人格权立法例

一、《法国民法典》

二、《德国民法典》

三、《瑞士民法典》

四、《乌克兰民法典》

五、我国台湾地区

第二节 英美法系人格权立法模式

一、英国

二、美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法立法模式论争

第一节 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否定说

第二节 人格权法独立成编肯定说

第三节 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立法模式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人格权是当代民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法是一部权利法,在所有的民事权利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人格权。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文化、科技进一步的发展,人格利益的内容、形式日益增多,也更趋向复杂化。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三次审议稿)》已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面向社会征集修订意见。其中,有关人格权法的制定将关系到《民法总则》的编排顺序,关系到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体例安排,关系到国家法律对人格权的保护程度,更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
  本文第一章为我国人格权立法的考察,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对人格、人格权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考察人格的内涵从罗马法到近代民法再到现代民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格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对人格权立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主要介绍1911年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1930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由梁慧星教授、王利明教授、徐国栋教授三位学者主持编写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学者建议稿》和2016年12月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草案)(三次审议稿)》。纵览人格权立法体例在我国的发展,人格权逐渐获得重视,并很可能作为未来民法典中重要的一部分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立法。
  第二章为域外人格权立法体例考察,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大陆法系人格权立法例,对法国、德国、瑞士、乌克兰、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中有关人格权的立法体例进行研究。第二节为英美法系人格权立法例,对英国、美国法律以及判例中有代表性的人格权进行研究。第三节为本章小结,世界各国关于人格权的立法对我国人格权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格权法。
  第三章为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法立法模式论争,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针对以梁慧星、尹田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关于人格权法独立成编这一理论持否定观点进行介绍。第二节针对以王利明教授、杨立新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关于人格权法独立成编这一理论持肯定观点进行研究,同时简单介绍部分学者对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的制度安排所持的不同见解。第三节为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立法模式的确立,笔者对人格权法独立成编持赞同观点,并对杨立新教授编写的《人格权法》(第四版)进行评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著录项

  • 作者

    王美;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法律学(非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宏渭;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民法;
  • 关键词

    人格权; 立法模式; 体例考察; 立法论争;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