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小说类型批评实践检视与类型学建构
【6h】

现代小说类型批评实践检视与类型学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第一章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鸟瞰

第二章晚清新小说类型引进与现代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新类型引进: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

第二节、小说类型命题热潮与新型批评家的现代阐释

第三章中国小说史写作的鲁迅范式

第一节、异域的风:盐谷温对鲁迅小说史写作的影响

第二节、鲁迅小说史研究的类型特色

第三节、范式效应与走出"鲁迅时代"的焦虑

第四章现代小说类型研究的中国经验

第一节、严家炎、杨义的流派类型构想

第二节、郑家建和施战军的传统审美类型想象

第三节、范伯群、汤哲声的通俗小说形态-类型检视

第五章现代小说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小说分类的实践和方法

第二节、小说类型的形式化:探寻"叙事语法"

第三节、意义的探求-小说类型的文化学阐释

第六章现代小说类型学范畴探讨

第一节、小说类型演进

第二节、类型与反类型

第三节、跨类小说的诗学观察

第四节、小说类型与等级

第五节、小说类型的正体与变体

第六节、从"小说类型"到"类型小说"

第七章类型与价值

第一节、小说类型的价值

第二节、小说类型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类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思维观念,有着深刻的哲学理据,自古以来中西方被包括文艺在内的很多领域广泛应用。虽说浪漫主义时期类型研究一度冷落,但“由于批评正开始从结构主义和分解主义的热病巾康复,文学类型理论可能会占据新的显著地位”(福勒语)。现代类型学目前是显学,在语言学、法学、影视学和建筑学等领域取得了卓尔不群的业绩,但在文学领域尚未引起足够注意。 论文在总结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类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结构——文化类型学方法,试图建立现代汉语小说类型学理论。该方法从语言学乞灵,借用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分析法和现代逻辑学程式,寻找叙事的表层语法、深层语义结构矩阵和行动元模型等形式化轨迹,试图把类型模式用符号公式表现出来,让小说类型获得研究上的基本的“简单形式”(乔乐斯语)。在借用结构主义思想的同时,充分借鉴我国现代小说类型研究的文化实践,避免了其过分的形式主义弊端。这样一来,现代小说类型研究打通了通常意义上的形式(形式模型)与内容(文化价值)、内部(文本)与外部(社会),历时(类型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共时(成熟的类型形式),使之成为现代小说研究的可能的研究范式,促成其协同叙事学、文体学和修辞学等推动现代小说的研究水准和层次。 本论文分两大部分(上、下编)展开,上编是对中国现代小说类型研究做基本的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它和以往的类型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在于:一是用现代类型学的视野来重新观照,力图走出经验主义的有感而发,理论、系统地展示中国现代小说的类型研究历程;二是通过典型案例法重点展示各个阶段的类型研究特色与成就,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现代小说研究的整体进程;三是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大胆对当代以来的小说类型研究的中国经验做较为详细的归纳和梳理。上编的基本内容分为:一、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既鸟瞰了古代学者对古典小说研究的类型观念,又检视了现代学者用类型的观念重新研究古典小说的成就:二、晚清新小说类型的引进和现代小说类型的兴起,分析晚清引进的新小说类型对传统小说类型的冲击和在中国的命运,特别是通过管达如和吕思勉两位代表性研究者在西学影响下的小说研究中显示出来的现代类型思维分析,剖视了现代小说类型和现代小说类型思想对中国小说界的创作和出版的初步影响;三是重新研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的艺术和思想资源,认为古代刘勰、刘知几等人的类型思想、盐谷温的中国小说史框架和晚清的类型命名热共同烛照了鲁迅的天才之思,对鲁迅范式和走出“鲁迅时代”的焦虑做了必要回应:四是对建国以来的类型研究做基本概括,重点归纳和剖析四种“中国经验”,通过得失评判,使之成为建构现代汉语小说类型学理论比较坚实的本土理论资源。 下编旨在初步建立现代小说类型学理论,分三个组成部分:现代小说类型学的方法论、价值论和本体论。方法论具体分为三步:1、建立小说类型分类的原则和方法;2、找出小说类型深层语法结构,研究其意义语法;3、对小说的深层结构进行价值观照,把结构、审美和文化联系起来,实现形式结构和价值诉求呈现的同一。 本体论部分主要用范畴论的形式阐释了小说类型学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为了保证类型研究自身的科学性与纯粹性,也为树立现代小说类型批评的学术规范性,我们集中讨论了类型演进、跨类、类型等级、类型与反类型、类型正体与变体、小说类型与类型小说等概念。 价值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类型小说的价值,它包含了类型稳定与价值生成,类型语法与价值表达式,类型多样化与价值多元化等命题;二是小说类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这包括了为中国小说史的阐释提供新的方法论;为鉴别新的小说类型提供科学尺度:为具体小说文本解读提供基本参照系;为读者、作家和出版界提供相应理论标准;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重要方法等至少五个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