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析蒂里希宗教对话思想——一种“非皈依,但对话”的终极关怀
【6h】

浅析蒂里希宗教对话思想——一种“非皈依,但对话”的终极关怀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第一部分:蒂里希及蒂里希研究

第二部分: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

第三部分:蒂里希宗教对话思想的矛与盾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1886-1965,又译为保罗·田立克),是20世纪哲学和神学两大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既有现代的存在主义思想,也有带着传统色彩的基督教新教思想。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侧重于研究他的系统神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许多学者把他归于存在主义哲学家之类),只有少数学者研究过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所以,在当前这种全球背景下,尤其是宗教对话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状况下,研究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不但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纵观蒂里希的整个神学体系,其宗教对话思想是其宗教哲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宗教哲学理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神学的融合;二是对基督教从神学教义到宗教礼仪、教规、宗教实践活动等在内的一切方面的批判态度和原则。 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概括起来就是——“非皈依,但对话”的终极关怀。在蒂里希看来,“宗教是一种被‘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又译为‘终极关切’)所紧紧抓住的(being grasped)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宗教对话是不能使对话双方的一方皈依另一方的,其原因就在于宗教具有认同性、排他性和历史性。他通过对基督教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进行的对话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基督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认同性、排他性和历史性的特点,而且,不论是认同还是排他,最终都被历史所证明——基督教即不可能被其他宗教皈依,也不可能使其他宗教皈依入基督教。 蒂里希指出,基督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曾经出现过批判、反批判和自我批判这一辨证评价过程。它们显示出基督教并没有禁锢自身,并在其所有的对其他宗教的评判中,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反评判的发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宗教的评判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即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一直在对话,但是却一直不可能对话。 蒂里希认为,只有“活的”宗教才能进行对话。而“活的”宗教的判定标准有两条:一条是,就主观方面而言信仰要能充分表达终极关怀,就客观方面而言信仰的内容要具备终极性;另一条是在其历史发展中必须具有自我批判能力。蒂里希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尝试在神秘主义和伦理道德层面上展开对话,并且为对话的可能性设定了四个前提条件,即:首先,双方都要承认另一方的宗教信念(即本质上以启示经验为基础)的价值,因此,他们都认识到对话是有价值的。第二,双方都要代表自己的信仰,这样对话才能严肃。第三,存在一个可以使对话可以 实现的一般环境。第四,任何一方都要对直接针对他们宗教基础的批判采取开放的态度。 由于蒂里希是新教神学家,因此在探讨他宗教对话思想的时候不能脱离他的系统神学体系而孤立的看待。特别是对于蒂里希希望采用什么途径来进行宗教对话,更需要在他的系统神学中寻找答案。作为神学家,他在对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要从神学出发。基督的启示有没有可能在其他宗教中存在?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核心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从基督论的角度和从圣灵论的角度去分析,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答案。所以,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与其说存在矛盾,毋宁说是一种开放与委身并存的体系。

著录项

  • 作者

    齐晓东;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宗教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新利;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基督教;
  • 关键词

    基督教; 皈依; 对话; 终极关怀;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20:51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