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6h】

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章 道咸同年间宗宋诗风的初兴

第一节 道咸同年间宗宋诗风的兴起

一、道咸年间学风的嬗变与宗宋诗风的兴起

二、宗宋诗潮的成员以及彼此交谊

三、宗宋成员的构成及其参与唐宋诗之争的方式

第二节 宋诗派对乾嘉宗唐末流的批判及对学人诗的倡导

一、对乾嘉宗唐末流空疏浮泛之风的批判

二、宋诗派对学人诗的倡导

三、宋诗派的诗学祈向

第三节 曾国藩的宗宋诗观及对黄庭坚的倡导

一、曾国藩的宗宋诗观

二、曾国藩对黄庭坚的倡导

第四节 桐城诗派的诗歌崇尚:诗学唐宋、以宋为主

一、桐城诗派的流布

二、桐城诗派的创作特色及成就

三、方东树对宋诗的肯定及对杜、韩、苏、黄的理论尊崇

第二章 道咸同年间宗唐态势的衰微及宗唐诗人群体

第一节 道咸同年间宗唐诗风的低迷

一、道咸年间宗唐诗人对乾嘉诗坛流弊的纠正

二、宗唐阵营的构成

三、本时期宗唐的理论著作及唐诗选本

第二节 江左宗唐诗人群体概说

一、浙江宗唐诗人群体

二、江苏宗唐诗人群体

三、安徽宗唐诗人群体

第三节 闽粤等地宗唐诗人群体概说

一、闽派诗人群体及诗歌宗趣的转变

二、广东等地诗人群体

第四节 湖湘派:对宋诗及宋诗派的反动

一、湖湘派之起源及诗学宗趣动因

二、湖湘派成员的构成及其诗风的传播

三、湖湘派有取于唐、反对宋诗的理论

第三章 道咸同年间融通唐宋思潮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潘德舆折衷的唐宋诗观

一、折衷的唐宋诗观

二、对学问的看法:作诗并非要多读书

第二节 林昌彝的诗论:性情和学问并举 唐诗与宋诗齐平

一、对严羽、性灵派、翁方纲的批评:重性情而不废学问

二、唐宋诗持平之论

第三节 何日愈性情、理趣、才学三者并重及平和看待唐宋诗优劣

一、性情、理趣、才学三者并重

二、平和看待唐宋诗优劣

第四节 龚自珍兼取唐宋的创作实践

一、“尊情”主张与“完”的批评标准

二、“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兼取唐宋的诗歌成就

第四章 光宣民初宗宋诗风的空前高涨

第一节 陈衍与同光体的兴盛

一、同光体兴盛的背景

二、同光体的由来及其成员构成

三、同光体宗宋风气的流播

第二节 陈衍对学唐宗唐者的批判

一、对严羽的批评

二、对明人的批评

三、对清代宗唐派的批评

第三节 同光体以宋为主、唐宋兼融的理论主张

一、熔铸唐宋与提高宋诗地位

二、“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的审美理想

三、“不俗论”与“真实论

第四节 同光体诗人多元宗宋诗趣

一、同光体闽派的宗宋诗风及其主要宗尚对象

二、同光体浙派:诗宗唐、宋、六朝的学人之诗

三、同光体赣派:诗宗山谷,以江西派自任

第五节 同光体之外众多的宗宋群体

一、“粤东四家”与宗宋诗风

二、蜀地宗宋诗风

三、曾门子弟及皖地的宗宋之风

四、南社中宗宋诗者

第五章 光宣民初调和唐宋潮流的不断上扬

第一节 张之洞及其门派的唐宋诗调和论:“宋意唐格”

一、标举“清真雅正”、唾弃魏晋六朝文学及龚自珍

二、抨击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赞同北宋诗歌的清奇之风

三、融合唐宋的“理想境界”:“宋意唐格”

四、尊崇苏轼、李商隐的张佩纶

五、调和派其他成员的兼融取向

第二节 李慈铭及其门生的唐宋兼融理论及主张:“八面受敌”

一、李慈铭的唐宋兼融诗论

二、樊增祥、易顺鼎的唐宋兼融主张

第三节“诗界革命”派:超越唐宋诗之争,主张觅求新诗界

一、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

二、融合唐宋、囊括万有的诗歌境界

三、超越唐宋诗之争的“新境界

第四节 朱庭珍《筱园诗话》的唐宋兼融诗论

一、通达的诗史观及兼取唐宋的诗法论

二、肯定宋诗变化,反对祧宋尊唐

三、批评狭隘取径,品类唐宋诗家

四、性情与学识外延的扩展

第六章 光宣民初宗唐风气的日趋活跃

第一节 湖湘派后期诗人的宗唐取向及斥宋诗学观

一、湖湘派后期部分诗人的宗唐趣味及唐宋诗观

二、湖湘派后期部分诗人宗尚汉魏三唐、兼及宋风的创作实践

第二节 宗法晚唐、反对宋诗的西昆派

一、西昆派宗法晚唐、反对宋诗的主张及其对吴中诗风的继承

二、西昆派诗宗晚唐的倾向及后期对宋诗的接纳

第三节 湖湘派之外尊奉魏晋、六朝、盛唐诗人的诗学宗尚

一、章氏师徒的取唐抑宋诗观

二、李详等人的扬唐抑宋诗学观

第四节 南社之宗唐主流及其唐宋诗之争

一、宗唐成为南社诗学主流

二、南社内部的唐宋诗之争

第五节 光宣民初其他宗唐诗人群体

一、江苏宗唐诗人

二、浙江及其它地方宗唐诗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清代晚期的唐宋诗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晚清唐宋诗之争中不同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以及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时代学术风气、诗学背景、地域渊源、成员交往与个人诗学趣味等内外因素交相作用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念以及在不同的唐宋诗观念指导下展开的诗学论争与辩难,展现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以揭示唐诗、宋诗在该时期的接受情况,进而透视在唐宋诗之争影响下清代晚期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论述道咸同年间宗宋风气的兴起。诗学发展到道咸年间,诗风发生转折,乾嘉时期虽然宗宋势力不断上升,涌现出浙派、秀水诗派及“肌理”派,但宗唐仍然占居主导地位。道咸时期,随着世风学风的改变,宗宋势力开始兴起和发展。此时以宋诗派为骨干,以桐城诗派为犄角,又有部分宗宋人士响应,阵容庞大,无与争衡。他们对乾嘉时期的宗唐末流进行了批判,但理论论辩较少,主要以创作实践昭示诗学宗趣。其中宋诗派倡导学人诗的创作,强调学问之于诗的重要意义;桐城诗派在理论上主张以古文法论诗,在手法上坚持以文为诗。他们虽然取径比较广泛,但主要师法苏、黄而上溯杜、韩,对宋代诗人尤其是宋诗的杰出代表苏轼、黄庭坚的诗歌给予推崇和接受。由于他们政治地位很高、诗歌成就较大,在他们的影响下,学苏学黄成为时代风气。 第二章揭示道咸同年间宗唐势力的式微态势。仅从数量上看,宗唐人数不少,但大都集中在江左、闽粤等地,与地域诗学渊源有关。除少数诗人如姚燮、鲁一同、张际亮、汤鹏等外,成就普遍不高,而且囿于个别地域,影响不大;从具体宗尚对象来看,诗宗是杜甫和白居易成为本期的一个亮点,这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本时期的宗唐的诗话及唐诗选本也有不少,但崇唐诗话大都尚唐而不明确表示贬宋,只是间接地表现出来;唐诗选本有突出成就者不多,因而整体看来尊唐势力呈现出衰微趋势。该时期的宗唐诗人大都在创作中显示宗唐志趣,间或在部分序跋和诗话中表示尊唐倾向。无论是诗话还是序跋,基本上在尊唐的同时对宋诗也给予肯定,抑宋倾向并不显著,同时,部分闽地诗人表现出由尊唐向主宋的转变态势。因此,本时期唐宋诗之争显得较为平静,各方都能对乾嘉诗坛进行反思,予以矫正,不类清初至中叶那样争论得沸沸扬扬。只有在咸同年间,新崛起的湖湘派不满宋诗和宋诗派而对其加以批判,激烈论争再次出现。 第三章探讨道咸同年间唐宋融通势力的发展。本期唐宋融通势力承接乾嘉之际的融通趋势,继续有所发展,但以理论为主,创作实践体现出显著兼融倾向的是龚自珍。诗话较多,有十七部,以潘德舆、林昌彝、何日愈三人的著作为代表。他们除等同看待唐诗、宋诗外,还广泛讨论了诗歌中性情与学问的关系,在强调性情的同时,不废学问。因为此期宗唐宗宋者并不截然对立,而互有所取,再加上融通唐宋势力甚大,因而,融合唐宋实为这一时期重要的诗学现象。 第四章讨论光宣民初的宗宋潮流。本时期宗宋潮流继道咸宗宋诗风之后再次掀起风潮,以同光体为代表。同光体有系统的理论、强大的阵容、突出的成就,占据了诗坛的半壁江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诗人或受到濡染起而习之,或在诗争中为其辩护。陈衍是同光体的倡导者和代言人,他对历代宗唐者的鞭挞不遗余力,倡导“三元”说、“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不俗论”和“真实论”,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宗宋理论体系,为同光体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同光体内部人员众多,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大致分为闽派、浙派和赣派,各派的诗歌宗趣不尽相同。与道咸宋诗派相比,取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广取两宋诸家,还上及中晚唐以迄六朝。 第五章论述光宣民初调和唐宋潮流的情况。这时期主张融通唐宋思想的人员和派别较多,有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河北派”、“诗界革命”派,以及李慈铭、樊增祥、易顺鼎师徒,还有不少诗话著作,以朱庭珍的《筱园诗话》为其翘楚。他们有的是在宗唐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接纳宋诗的,因而,对部分宋代诗人持赞赏态度,而对其他诗人或诗派则强烈不满,予以抨击,如张之洞。他们在创作倾向上以宗唐为主,如李、樊、易等人。“诗界革命”派在力图开创新“诗界”的同时,平视甚至超越唐宋诗之争,也有的诗人如金天羽对同光体不满并加以批评。与道咸同时期相比,此期融通唐宋势力有上升势头。 第六章论述光宣民初宗唐风气的状况。道咸年间宗唐低迷的状态到光宣民初有了改观,宗唐风气变得较为活跃。王闿运及其弟子依然活跃于诗坛,诗坛还渐次出现了宗法晚唐李商隐的西昆派、具有革命倾向宗唐的南社,崇尚汉魏六朝及盛唐诗学的诗人还有章氏师徒(章炳麟、刘师培、黄侃)以及李详、李瑞清、文廷式等人,另外,分散在江左的宗唐诗人群体尚有若干。他们在肯定甚至崇尚唐诗的同时对宋诗及同光体严厉抨击,与唐宋调和势力一起,形成了与宗宋势力对立的阵营。尽管如此,其势力仍难与宗宋势力相争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