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研究
【6h】

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人的形象的自发存在

一、肇始于人的主体性缺失的传统课程领域危机

二、发端于人的主体性觉醒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重建

(一)“有自我意识的完整的人”:培养审美理性

(二)“活生生的、具体的、完整的个体”:提升个体意识

(三)“意义的创造者”:在“生活世界”中提升自我意识

(四)具有社会公正性的人:激发人的批判意识、历史意识

小结:人的主体性的觉醒

第二章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的实践基础

一、日本课程改革中的人的形象

二、美国课程实践中的人的形象

三、英国国家课程中人的形象

四、我国课程变革中人的形象的演变

第三章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的多元诉求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二、后结构主义“在话语中建构主体性”

三、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倡关心人

四、生态后现代主义倡导人的生态观

五、追求超越性与创造性的异乡人形象

第四章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的批判分析

一、后现代课程中人的形象研究的特点

二、21世纪“理想的人”的形象图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人及人的发展是教育乃至课程的出发点、归宿和终极价值所在。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人的形象在其一生的发展中是不断生成的,有什么样的人的形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同样的,课程理论及课程改革实践都是围绕人的形象展开的。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概念重建,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以及人的危机的反思,归根究底着眼于人及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实质是人的形象的重建。后现代课程理论硕果累累,但关于人的形象研究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从对国内外后现代课程学者的著述中进行人的形象的观点的梳理和分析,以及从世界各国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政策中所要培养人的形象的变迁中,探索理想的人的形象为未来的课程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丰富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理论。 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相关问题。 第二部分,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人的形象的自发存在。人的形象在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是自发存在的,肇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课程领域的危机,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缺失的危机。后现代课程理论重建着眼于人的主体性的觉醒,追求“主体人”的形象,从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从对课程的本质、意义、价值的追问中凸显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其核心思想是主张提升人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存在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并将的解放作为终极目标,在生活世界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纵向维度以及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等的关联中,主动追求意义和价值,从而不断进行经验建构和自我形象的理解。 第三部分,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的实践基础。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践层面,分析和阐述世界各国培养目标中人的形象的沿革。具体内容包括:日本课程改革中人的形象;美国课程实践中人的形象;英国国家课程中人的形象;我国课程变革中人的形象。 第四部分,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的多元诉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取向促进了人的形象的丰富发展,帮助我们从整体的、多元的视角全面的认识人的形象。此部分主要探讨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后结构主义“在话语中建构主体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倡关心人,生态后现代主义倡导人的生态观以及追求超越性与创造性的异乡人形象。 第五部分,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的批判分析。从历史性发展、内容、意义和价值的维度,反思局限性和进步性。总结国际课程中人的形象的发展趋势,探求21世纪理想的人的形象。 第六部分,结束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