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黄、红:中国纯诗的三原色——二三十年代纯诗理论的发生机制及其思考
【6h】

白、黄、红:中国纯诗的三原色——二三十年代纯诗理论的发生机制及其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纯诗理论的背景

第一节国内的诗歌形势

一新文学运动

二前期创造社

三新格律诗

第二节古典诗学体系

第三节法国的纯诗理论

一纯诗理论的渊源

二法国象征主义

三马拉美的诗学理论

四瓦雷里的诗学理论

第二章中国纯诗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3+2”的背景融合

一两股潮流的交锋

二三种颜色的融合

第二节穆木天的诗学观

一早期诗学

二后期诗学

第三节王独清的诗学观

一“情、音、色、力”

二其他观点

三总结

第四节梁宗岱的诗学观

一纯诗

二格律

三象征

四总结

第五节戴望舒的诗学观

一《望舒诗论》

二情感

第六节纯诗理论的衰亡

第三章纯诗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纯诗的本体探讨

一意识形态

二结构

三世界

第二节纯诗的形式问题

一语言

二音韵

第三节纯诗的情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纯诗理论作为对诗歌诗性的终极探寻,对白话诗歌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面对初期白话诗歌缺乏诗意的状况,以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戴望舒为代表的一些诗人试图借鉴西方的纯诗理论,来寻找建构中国白话诗歌诗意的可能性。他们的追求是一个“诗歌接受和诗性过滤”的过程。尽管中国的纯诗理论大都可以找到其西方理论渊源,但是面对古典文学遗产的强大辐射和现实社会的复杂形势,提倡纯诗的诗人们不可能直接把西方诗歌的特征完全搬到新生的中国白话诗歌上,他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诗歌形式和诗性标准,以使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全新的诗歌。此外,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些提倡纯诗的诗人们具有一种革命的热情,纯诗理论的发展始终充满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我们可以用白色来象征西方的纯诗理论,用黄色来象征古典传统的诗学渊源,用红色来象征诗人们对政治理想的热情。中国的纯诗理论,正是在这白、黄、红三色旗的引导下蓬勃发展起来的。最后,本文还借鉴了20世纪的西方理论资源,从更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二三十年代的纯诗理论,对纯诗的本质问题、形式问题、内容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