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汉语常用介词在《礼记》中的语法分析
【6h】

古汉语常用介词在《礼记》中的语法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绪论

第二部分语法分析

一、与

二、于

三、於

四、以

第三部分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介词属于汉语虚词,它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之一。虚词研究过去一直为古汉语研究者所重视,且成果颇丰,这为后来的研究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去研究者对古汉语介词的研究大多是用法专题研究和个别介词的专书研究。近年来在词类框架下的专书研究越来越为研究者所重视,有关著作陆续付梓出版,其中介词被独立为一个章节论述。《礼记》作为十三经之一经,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礼仪、风俗、制度等等,内容丰富驳杂,反映了先秦时代的语言,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材料。 本文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以古汉语四个常用介词“与”、“于”、“於”、“以”为研究对象,以《礼记》一书为语言研究材料,考察这四个介词在《礼记》一书的使用情况,对这四个介词按其语义功能加以分类,并对其作定量统计。对这四个介词进行语义分类时,本文在当代古汉语研究者的分类基础上,又借鉴了现代汉语关于“语义格”研究的成果。现代汉语研究中有学者将汉语的语义格分为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系体格、凭借格、根由格和环境格,这一格系统更具系统性和理论性,可以弥补古汉语研究在系统性和理论性上的不足。本文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对介词“与”、“于”、“於”和“以”进行了语义分类,目的是能在虚词研究上更具有科学性。在分类描写过程中主要考察几个方面:介词宾语的构成情况,句子谓语的其它修饰成分跟介词结构的位置关系,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语序位置、介词结构内部的语序情况等等。总结这几个介词的语义分布情况和相应的语法格式,试图做到语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经过考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与”作介词主要的语义功能是介引邻体格,其中以介引“共事”居多,其次是“与事”,再次是“比较”;介宾结构的位置位于动词谓语前。属于《礼记》独有的用法是介引与事时介宾结构放在动宾之间,介词结构作动词补语。 “于”作介词主要的语义功能是介引环境格,占其用法的74.43%,其次是介引邻体格中的与事,其它用法包括介引施事、广义受事和凭事;介宾结构的位置主要在谓语后。属于《礼记》独有的用法是介引凭事。 “於”的主要语义功能是介引环境格,包括介引处所、时间、范围,其中以介引“处所”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介引邻体格中的“与事”和“比较”,不介引共事。其余用法包括介引广义受事、施事、原因,但用例相对十分有限;介宾结构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在动词后。 “以”的主要语义功能是介引凭事格,占其用例的58.02%;其次是介引客体格,即广义受事,占25.81%;再次是介引根由格占12.26%;其它用法还包括介引环境格中的时间占1.96%;邻体格中的与事和共事占1.96%。介宾结构的位置可以在谓语前也可以在谓语后。 通过对这四个介词进行语义分类描写,可以看出介词“与”、“于”、“於”和“以”在上古汉语介词系统中是有分工的,尽管相互之间有交叉,但毕竟不足以掩盖其主要功能上的区别;虽然每个介词之间有介引相同语义成分的用例,但语法位置上又有不同。介词“与”和“以”在语义功能上有较大互补性,而在句法位置上“与”和“以”跟“于”和“於”有较大的互补性。

著录项

  • 作者

    陈谢;

  •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 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白玉林;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词类;
  • 关键词

    礼记; 古汉语; 介词; 语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