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性及FⅧ结合表位研究
【6h】

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性及FⅧ结合表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1病例和方法

1.2结果

1.3 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FⅧ抑制物对正常人血浆FⅧ的抑制作用及对兔体内FⅧ活性的影响

2.1材料和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获得性FⅧ抑制物IgG亚型分析及FⅧ结合表位鉴定

3.1材料和方法

3.2结果

3.3讨论

附图及附表

小 结

参考文献

综述 FⅧ抑制物的免疫学特性及临床特点和处理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获得性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因循环中产生抗FⅧ:C抗体所致。人群发病率约0.2~1/100万/年。该病发病年龄较大,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肌肉出血、血尿、胃肠道出血、产后或术后出血不止等常见,关节出血少见。患者出血症状重,对常规的FⅧ替代治疗反应差,常危及生命,大约16%~22%的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死于严重出血。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发生,但约50%患者无任何原发疾病。继发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获得性FⅧ抑制物较罕见,迄今国际上仅报道8例,且仅限于临床分析,国内尚未见类似研究的文献报道。国外研究表明:欧美人种获得性FⅧ抑制物大多数为IgG型抗体,IgA或IgM型罕见。IgG型抗体为多克隆或双克隆起源,以IgG<,4>的优势表达为主,伴IgG<,1>或其它至少一种亚型表达。国际上对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研究集中在抑制物的免疫特性分析及抑制物作用FⅧ的结合表位研究。文献报道获得性FⅧ抑制物与FⅧ的结合部位以A2、A3、C2区域多见,其中FⅧ羧基端44KD和氨基端72KD片段为FⅧ抑制物的具体结合位点。本课题以 1 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确定了该患者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对该例患者我们应用了血浆置换治疗,从临床症状、FⅧ:C活性及FⅧ抑制物滴度改变等方面动态观察了血浆置换的治疗效果;通过对FⅦI:C体外中和实验及“短暂性”获得性FⅧ抑制物动物模型的建立,证实患者体内的FⅧ抑制物对FⅧ:C具有明显的中和拮抗作用,从而强化了该病的临床诊断;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测定了患者体内IgG亚型浓度,获得了该患者FⅧ抑制物的IgG亚型分布谱;通过FⅧ/FⅧ抑制物固相结合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鉴定了FⅧ抑制物IgG亚型及与FⅧ分子的结合表位,从而部分阐明了中国人种FⅧ抑制物的免疫学特性,也揭示了FⅧ抑制物发病的部分机制;为该病的临床特点认识、实验室监测及临床处理积累了新的经验。 第一部分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确定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诊断,以加深对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及治疗缓解率。 方法:①对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出血病史、家族史及原发病病史进行详细采集与分析;②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用Ⅰ期法测定患者血浆FⅧ:C活性;以Bethesda,单位(BU)确定FⅧ:C抑制物滴度;③用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否,并监测FⅧ:C活性与FⅧ抑制物滴度变化,以判断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FⅧ缺乏的临床特点,此次起病前曾患大疱性类天疱疮,此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部位出血。患者既往无出血史及出血家族史,故出血性疾病显然为获得性因素所致。②凝血机制实验室检查 结果:患者 APTT:80.5″,(正常对照:25″~35″),正常血浆不能纠正,PT:12″,(正常对照:11″~14″),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示FⅧ:C 缺乏;Ⅰ期法测定患者FⅧ:C活性<1.5%,FⅧ抑制物滴度为147.8 BU;③强的松结合环磷酰胺及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臀部血肿逐渐吸收,四肢皮下瘀斑消退,出血症状明显缓解,FⅧ:C活性上升至13.2%;FⅧ抑制物效价下降至28 BU。 结论:①确定了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APTT及PT测定可作为出血性疾病的初筛试验,进一步的APTT纠正试验、凝血活酶生存及纠正试验、FⅧ:C活性定量及FⅧ抑制物滴度测定可明确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诊断;②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是治疗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有效方法。 第二部分:FⅧ抑制物对正常人血浆FⅧ的抑制作用及对兔体内FⅧ活性的影响。 目的:纯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浆IgG;通过体外中和试验及动物体内FⅧ:C抑制实验证明患者体内FⅧ抑制物对正常人血浆及兔FⅧ:C活性的影响。 方法:①用蛋白A-琼脂糖柱分离纯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浆IgG;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纯化的血浆IgG纯度及分子量大小;②将纯化的患者IgG以不同浓度(0μg,6.25μg,12.5μg,25μg,50μg,75μg)加入正常人混合血浆中,APTT法分析其对正常人血浆FⅧ:C活性的抑制作用,以等量纯化的正常人IgG加入正常人混合血浆作APTT以资对照;③输注患者血浆入健康新西兰兔体内,测定注射血浆前30′及注射血浆后30′、60′、90′、120′时间点兔血浆APTT,观察FⅧ抑制物对兔血浆APTT值的影响,以等量正常人血浆注入新西兰兔作为对照。 结果:①获得了纯化的患者及正常人血浆IgG,其分子量大小为55KD(重链)和28KD(轻链);②加入患者纯化的IgG后,可使正常混合血浆的APTT、值明显延长,并呈IgG剂量依赖性,纯化的正常人IgG不延长正常人混合血浆APTT值;③输注患者血浆入新西兰兔体内,兔血浆APTT明显延长,且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兔血浆FⅧ:C活性,输注正常人血浆对兔APTT值无明显影响。 结论:该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患者体内FⅧ抑制物抗体类型为IgG;该抗体在体内外均有明显抑制FⅧ:C活性的作用,从而强化了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临床诊断。 第三部分: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I gG亚型分析及FⅧ结合表位鉴定。 目的:分析患者血浆及纯化的IgG各亚型(IgG<,1>、IgG<,2>、IgG<,3>、IgG<,4>)浓度;鉴定FⅧ抑制物的IgG亚型;确定患者FⅧ抑制物“中和”FⅧ:C活性的结构性表位,揭示该病发病的分子机制。 方法:①用人免疫球蛋白IgG亚型测定试剂盒,以散射速率比浊法分别测定患者及正常人血浆各IgG亚型浓度;②Western印迹技术结合灰度扫描确定患者血浆IgG亚型相对表达量;③用凝血酶消化的FⅧ蛋白,跑SDS-PAGE,然后转移胶到PVDF膜,以患者血浆孵育PVDF膜过夜(FⅧ/FⅧ抑制物固相结合试验),结合Western印迹技术,鉴定FⅧ抑制物的免疫亚型及与FⅧ结合的具体表位,同时以正常人血浆孵育的PVDF膜作对照。 结果:①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结果显示患者血浆及纯化的IgG中IgG<,4>浓度较正常人血浆及纯化的IgG中IgG<,4>浓度明显增高;而IgG<,2>及IgG<,3>浓度,患者与正常人基本相似(血浆及纯化的 IgG);患者 IgG<,1>浓度较正常人IgG<,1>浓度轻度增高(血浆及纯化的IgG);②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患者血浆的 IgG<,4>蛋白条带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 IgG<,4>蛋白印迹条带灰度值;次为 IgG<,1>;③FⅧ/FⅧ抑制物固相结合试验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鼠抗人 IgG<,4>、IgG<,1>抗体在FⅧ的44KD片段处存在阳性信号,提示IgG<,4>、IgG<,1>型抗FⅧ抗体与凝血酶消化的FⅧ裂解片段的44KD位点结合;用鼠抗人 IgG<,2>、IgG<,3>抗体进行上述分析,无论以患者还是正常人血浆孵育,均不显示抗体与FⅧ结合的信号。 结论:①本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免疫学特性以IgG<,4>优势表达为主,次为 IgG<,1>表达;②FⅧ羧基端44KD(A2区域)为该例FⅧ抑制物的结合位点,从而部分揭示了该获得性FⅧ抑制物发病的分子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