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兼议其电影改编
【6h】

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兼议其电影改编

代理获取

摘要

陕西作家陈忠实的“枕棺之作”--《白鹿原》自1993年出版以来受到了旷日持久的关注。其中有不少论文对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研究、女性研究、比较文学研究、艺术表现研究等方面。尤其是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可谓鞭辟入里,深刻把握了作品的灵魂。还有其他同样分析精到的论文,对于认识和研究《白鹿原》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但总的来说,还是缺少由物及人的对关中地域文化内涵的研究,而且对《白鹿原》电影改编的研究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本文试图从三部分来分析《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先以客体为切入点,将关中意象和关中语言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烛照《白鹿原》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再从主体的角度来体味作家的“乡土情结”和生命体验对《白鹿原》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深刻影响;进而探究《白鹿原》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关中地域文化精神;并进一步拓展《白鹿原》研究的新领域--《白鹿原》的电影改编(关中地域文化的综合展示),为小说文本成功转化为电影影像提供有力佐证。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意在通过《白鹿原》中具有特色的关中意象和关中语言,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关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白鹿、鏊子、祠堂这些十分具有地标性的意象,以它们潜在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为人们认识关中、了解关中提供了一种可能。而语言是作家思想的重要文化载体,通过具有关中特色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分析,尤其是作家对“秦腔”的偏爱和运用,使我们能够近距离的观照关中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物性格,将浓郁的关中地域文化特征于无形中融入读者的阅读体验之中。通过第二部分,重点从人的角度去分析《白鹿原》所具有的关中地域文化精神。这里所说的“人”,不但指作家本人,还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通过对作家的成长经历和乡土情结以及他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分析,具体剖析《白鹿原》浓郁的关中地域文化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通过作品中两类人物--《白鹿原》的男性守卫者和女性反抗者的心理分析,主要解读《白鹿原》浓郁的关中地域文化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通过第三部分的分析,重点突破《白鹿原》影像改编研究的空白。通过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对小说《白鹿原》的选择与再创造,浓郁的关中风情得到了视听一体的综合展现。本章主要从忠实原著与作者电影、色彩选择与简单化处理、女性困境与圆形叙事三个角度探析《白鹿原》影像改编的得与失,为经典小说成功改编成电影影像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确认《白鹿原》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贡献,以及陈忠实小说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