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罗蒂对镜式哲学的破与立
【6h】

试论罗蒂对镜式哲学的破与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心灵之镜的破碎

1.1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批判

1.2 对洛克混淆证明和说明之间区别的批判

1.3 对康德先天形式的批判

第二章 语言之镜的破碎

2.1 纯的语言哲学

2.2 不纯的语言哲学

2.3 语言分析哲学的弊端

第三章 不确定思维中镜子喻意的变化

3.1 奎因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分所采取的行为主义路线

3.2 塞拉斯对“所与性的整个架构”所做的行为主义批评

3.3 认识论的行为主义

第四章 镜式哲学改造的新路径

4.1 罗蒂对基础主义的拒绝

4.2 罗蒂哲学的建立——新实用主义

4.3 罗蒂的哲学新希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西方哲学传统一直以来重视对心灵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罗蒂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的瓦解以解构“心”为起始,他运用隐喻的方式将西方哲学的整个传统认识论比喻为“自然之镜”,认为以笛卡尔、洛克、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所做的是对“心灵之镜”的完善和修改工作,而奎因和塞拉斯则是对“语言之镜”进行的改造。罗蒂的目的是破除以基础主义为支柱的哲学研究,认为不管是心灵之镜还是语言之镜都没有摆脱寻求“基础”的路径。尽管分析哲学认为超越了以“心”为核心的传统认识论,但在罗蒂看来,分析哲学同样是以寻求客观的永恒标准为基础,用语言哲学谈论传统认识论问题,并没有使哲学的基础性得到超越,分析哲学家们仍然致力于确定性的探究。语言学的转向是不彻底的,语言不映现自身,而是寻求一种终极的词汇。
  对此,罗蒂以实用主义为基准,提出了“无镜哲学”,这是罗蒂在破除镜式哲学之后的“立”。“无镜哲学”不寻求基础,否决探寻永恒的客观性,而是将关注点转向社会实践,从“系统哲学”转向了“教化哲学”,哲学不再寻求不变的真理,哲学是以对话的机制进行社会实践。罗蒂的哲学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希望,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敞开世界,语言可以作为实践的工具,是偶然性的表达,使用哪种语汇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而不是由本体论决定。
  然而,罗蒂并非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哲学蓝图,罗蒂提出“种族中心主义”学说用以描述后哲学文化中人类实际的生存境况,为世界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哲学论证,也为后哲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但是罗蒂消解传统认识论的做法使自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境地,罗蒂认为,未来的哲学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理论状态,以生活为基底,表达社会希望,在文化的多元过程中前进,在这样的社会中,文化对哲学不形成限制和对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