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以嘉绒人“且索”仪式传承为个案
【6h】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以嘉绒人“且索”仪式传承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问题提出

1.2研究对象及确定依据

1.3文献综述

1.4研究设计

第2章“且索”的属性、意义与传承动力

2.1“且索”称谓考辩

2.2“且索”的属性:是仪式而非藏戏

2.3“且索”历史变迁中的意义演化

2.4“且索”现实考察中的意义诠释

2.5从“且索”对嘉绒人的生存意义看其传承动力

第3章“且索”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

3.1分析方法

3.2“且索”认同意识传承中的社会教育

3.3“且索”表演技术传承中的社会教育

3.4 “且索”传承中两种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3.5“且索”传承的社会环境

3.6从“且索”传承看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

第4章运行机制比较:从社会教育看学校教育

4.1嘉绒藏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4.2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内部要素比较分析

4.3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外部要素比较分析

4.4两种教育运行机制的效果比较

第5章结论与思考

5.1结论: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

5.2思考:如何建构有历史生命力的民族学校教育

5.3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有“历史生命力”的教育能经得起社会变革、文化变迁考验,它是契合人民生存需要的教育。嘉绒藏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同存在状态引起了本研究对于教育“历史生命力”问题的思考。 学校教育作为嘉绒藏区的“外来教育”,自产生初就带有强烈的工具性特点,时至今日,即便经过了多次改革,问题依然明显,比如,脱离民族文化,缺少对当地人生存需求的关注。相反,嘉绒藏区的社会教育作为文化传承手段,内化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所有活动,它比学校教育更早融入嘉绒人的生活世界,且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后依然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虽历经环境变迁生命力依然旺盛。 是什么让社会教育具备如此旺盛的“历史生命力”,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来回答这一问题。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且索”为个案,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成功传承的典型。它作为嘉绒人特有的文化现象,由社会教育来传承,虽经历并反映了嘉绒藏区几次大的社会变迁,但时至今日依然“活”在嘉绒人的生活中。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解析以“且索”为个案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分析这一过程中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反思目前学校教育,并从社会教育运行机制中获取对于优化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启示。 为实现研究目的,研究中以描述-解释、结构-功能主义为范式,综合运用了文献法、田野考察法、教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并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 1.社会教育机制运行的前提; 2.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内容; 3.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及其与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差异; 4.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对于构建有“历史生命力”学校教育的启示。 首先,本研究通过分析“且索”对于嘉绒人的生存意义来探寻社会教育机制的运行前提。 “且索”仪式以追求吉祥为目的,对于嘉绒人来说它同时具备了祈求吉祥、加强交流、促进成长和自我激励等功能。它与嘉绒人的生命观及宗教信仰紧密契合,对于嘉绒人的生存与生活意义重大,这些意义是“且索”仪式得以传承的前提,也是社会教育机制运行的前提。 然后,本研究通过分析“且索”传承过程中要素与结构来分析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内容。 “且索”传承中的社会教育包括“且索”认同意识教育和表演技术教育两个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且索”认同意识教育是长辈对晚辈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的方式进行,其内容包括世代积淀下来的对“且索”吉祥诉求、族群认同、英雄崇拜等方面意义的认同。“且索”技术教育主要是拥有技术的长者通过家传和师传的方式对经过选择的晚辈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道德规范、表演内容、音律技巧等。这两种教育的外部要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教育诸要素的内涵及互动结构的考察,可以发现,实现“吉祥”这一终极价值追求是社会教育存在的动力,特定的嘉绒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同时作用于“认同意识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部分,最终促成了“且索”这种嘉绒人独享文化的延续。 接着,为了分析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特点,本研究将两种教育运行机制进行比较。 比较发现,社会教育运行机制以直接或间接满足民族成员终极价值需求为目的,而学校教育以培养国家和民族地区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内部要素包括技术或观念拥有者、世俗权力代表、宗教权力拥有者,其教育方式包含在宗教仪式、节庆、大众文艺、生产生活中;而学校教育以办学者和教师为主体要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传播的是民族独享文化,学校教育传播的是经过选择的部分国家共享文化。社会教育与社会环境保持较好的契合关系,能够融入社会变迁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制约很大,社会变化会深刻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变化。社会教育成功传承了民族成员生存之需的民族独享文化,学校教育尚未充分发挥优化人的生存之效能。 最后,基于前面三部分的分析,本研究思考了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对于建构有“历史生命力”的民族学校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认为,要建构有历史生命力、禁得起历史检验、符合人民需要的学校教育,必须借鉴社会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本研究对此作了一些原则性的思考:1.学校教育要关照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应以优化人的生存为终极目标;2.学校教育不能回避其社会使命,但其社会使命应该整合到“优化人的生存”这一终极目标中去;3.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的生存离不开文化共享,因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要同时承担传播民族独享文化、传播国家共享文化和人类共享文化的使命,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 本研究以社会教育运行机制为对象,以“且索”为个案,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教育运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并基于此,构思了如何建构具有“历史生命力”的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问题。这些结论尚需在后续研究中去验证和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