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6h】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相关问题的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提出

(一)相关概念释义与界定

(二)问题的提出

1.女性就业难

2.高素质、高学历女性就业也难

3.两性工资收入扩大

4.女性就业行业边缘化趋向

5.下岗女性数量增多,再就业难

6.男女不同龄退休是性别歧视,不是性别保护

(三)性别歧视带来的负面效应

1.人力资源配置不经济,违背了平等、公正的原则

2.违背劳动法原则,损害女性合法权利

3.破坏两性平等,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对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

(一)性别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

1.性别分工机制是如何导致男高女低和男性行业与女性行业的

2.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

(二)性别歧视的经济理由

1.企业不愿意接受“性别亏损”,所以排斥女性

2.人力资本理论导致女性受教育机会比男性少

3.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使企业人为抬高就业门槛,歧视女性

4.用贝克尔的“歧视理论”解释性别歧视问题

(三)性别歧视的法律视角

1.一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滞后,如《反歧视法》迟迟未出台

2.对性别歧视的惩治力度不够

3.执法环境和配套措施不健全

四、解决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对策纠治

(一)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相关对策

1.女性就业形式多种多样

2.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对女性就业最有力的支持

3.法律法规的制定强有力地保障了女性就业各种权利

(二)立足中国现实,从文化、经济、法律等角度为女性就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1.加大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的宣传

2.经济方面的措施

3.法律方面的措施:破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亟待具有性别意识的立法行为的介入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该研究系统梳理并尝试从性别分析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我国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分析的视角出发,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该文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就业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性别不平等状况,阐述了性别歧视使女性就业形势与男性相比更为严峻,在此基础上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也就是说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哪些因素造成和影响了性别不平等的形成,该文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法律体系的残缺不全和失效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最后提出了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探讨,认为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法律的制定和完备对解决就业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是出于对弱势女性和和谐社会的关怀。 该文包括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转型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着手分析了我国妇女就业过程中的艰难。该部分从就业的入口——女性(包括普通女性和高素质女性)就业难开始;对于已经就业的女性,重点分析了男女两性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同工不同酬”、“退休年龄不同”等不平等待遇,与男性相比,女性就业呈边缘化、质量差、层次低等特点;在就业的出口,该文指出下岗女性总量大,再就业困难,由性别歧视引起的女性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在揭示就业中性别歧视状况的基础上,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特别是要发现性别歧视与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性别歧视产生和得以延续的社会机制,尤其是性别文化机制。在经济领域中,该研究着重分析性别劳动分工是如何实现的、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隔离和性别歧视是如何产生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构建如何作用于两性、在全球化状况下性别歧视如何通过社会发展得以重构;在社会文化领域中,该研究着重分析性别社会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传统性别文化是如何加深社会和个人对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传统意识形态及相关的各种文化符号和仪式又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不平等的性别意识形态合理化、合法化并且使这种意识形态代代相传的;在法学领域,该文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着手,既分析了我国现行劳动法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劳动法》的适应范围过窄,缺乏救济途径,一些法规过于原则,法律责任的缺位等,也解剖了司法过程中执行力度的不够。 第三部分:主要是在总结我国女性在就业中遭受性别歧视的基础上探索系列科学的、可行的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在这一部分,该文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惩处、法律的完善等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为女性就业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倡导男女气质的多样化和双性化;社会承担“性别亏损”,对不愿雇佣女性的用人单位实行经济制裁,增加就业机会,开发服务业和社会就业岗位等措施是从经济方面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具有性别意识的立法行为的介入是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保障,这一机制的建立使用人单位雇佣女性不再有顾虑,是女性平等就业的保障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