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育变革设计的合理性研究——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例
【6h】

教育变革设计的合理性研究——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1.实施者的主观现实对成功的变革至关重要,而这种主观现实部分是由变革的特定性质决定的

2.学校教育的现状加深了对重构性变革的需求,而更难把握的重构性变革更加需要合理的设计

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比较重视设计、程度更深的重构性变革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探究教育变革设计的合理性,引起改革者对变革计划性的重视

2.从设计的合理性维度审视新课改,为今后的教育变革提供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变革设计合理性标准的研究

2.富兰关于教育变革设计的合理性标准的论述

3.莫里斯对香港“目标为本课程”改革设计合理性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

1.重构性变革

2.合理性

3.实施者

(五)研究方法

一、教育变革设计合理性维度的确立

(一)合理性维度确立的两个视角

1.教育变革自身的特征

2.教育变革与实施者的相关性

(二)由两个视角所构建起的四个维度

1.范围和复杂性

2.焦点和清晰性

3.可取性

4.可行性

二、从四个维度的规定性审视重构性变革

(一)范围和复杂性

(二)焦点和清晰性

(三)可取性

(四)可行性

三、从四个维度考察新课改设计的合理性

(一)新课改的范围与程度

1.新课改涉及课程变革的方方面面

2.新课改各方面都带有重构的性质

(二)新课改的焦点和清晰性

1.关于新课改焦点的争论

2.新课改的清晰性分析

(三)新课改的可取性分析

1.新课改在理念上对教师的重新定位

2.新课改的模式与策略

3.新课改重心向学校的转移加深了教师的负担

(四)新课改的可行性分析

1.新课改方案本身存在过于笼统的问题

2.新课改对教师的实用性支持

四、教育变革设计的改进建议

(一)教育变革要具有现实主义的考量

1.变革的设计不能过于理想化,“药方”要对症

2.理性评估教师的抵制,为教师开发更多的操作策略

(二)采用稳妥的、渐进性变革

1.精简变革,减少学校和教师的“超负荷”情况

2.对明确需要的变革制定长期规划、稳步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教育变革的失败归咎于教师的抵制,但事实证明,教师抵制变革的主要原因是变革带给教师的主观现实。而教师的主观现实部分是由变革的特定性质决定的,越是复杂的变革对教师的主观冲击越强烈,教师的抵制越明显。但现实恰恰是:学校教育让人失望的现状更容易使改革者发起复杂的重构性变革,新课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改革的程度在重构性变革当中也是极其罕见的高级别改革。
  可以说,变革的特定性质塑造了教师的主观现实,改革若要成功,必须进行好好的设计。但遗憾的是,从以往的教育变革来看,变革的发起者似乎对变革自身的设计不太重视,对教育变革如何设计才是好的、合理的之类的系统研究也相对缺乏。这即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即怎样的教育变革设计才是合理的。作者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归纳,构建起了判断一项教育变革是否合理的四个维度:范围和复杂性、焦点和清晰性、可取性、可行性。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节,教育变革设计合理性维度的确立,作者归纳出了判断变革设计是否合理的两个视角,即教育变革本身的特征和教育变革与实施者的相关性。从两个视角出发构建起了上面所论述的判断设计合理性的四个维度;
  第二节,从四个维度的规定性审视重构性变革,详细阐述了四个维度的基本意涵,并从四个维度的规定性对重构性变革进行审视,分析了重构性变革对设计合理性的严格要求;
  第三节,从合理性的四个维度考察新课改设计的合理性,以新课改为例,通过判断设计合理性的四个维度对新课改的设计进行考察;
  第四节,教育变革设计的改进建议,鉴于以上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教育变革在设计上的改善建议,认为教育变革的发起者应当具有更多的实用主义考量、采用稳妥的、渐进性变革。
  教育变革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主观现实,只有本身范围和复杂性适中,焦点明确、目标清晰,可操作并能得到教师认可的教育变革设计才能够真正得到教师的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