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
【6h】

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1.我国随班就读的教育诉求

2.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不足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1.随班就读

2.多动症儿童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儿童同伴关系的内涵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评估

1.同伴接纳的评估

2.友谊关系的评估

3.班级社会网络的评估

(三)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

(四)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现状

1.多动症儿童的同伴接纳

2.多动症儿童的友谊关系

3.多动症儿童的班级社会网络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2.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1.总体分布情况

2.多动症儿童组

3.对照组儿童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测量法

3.问卷法

4.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1.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

2.联合型瑞文测验图册

3.班级同伴提名问卷

4.随班就读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五)研究步骤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多动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基本情况

(二)多动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同伴关系的差异

1.多动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同伴接纳上的差异

2.多动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友谊关系上的差异

3.多动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班级社会网络上的差异

4.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各维度的相关系数

(三)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普通儿童同伴提名的相关原因

2.年级和性别对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3.Conners教师评定表各因子与同伴关系各维度的相关系数

4.随班就读教育环境为多动症儿童提供的支持状况

五、研究的讨论

(一)小学中段多动症儿童消极的同伴关系已经形成

1.同伴接纳水平亟待提高

2.友谊关系薄弱

3.班级社会网络的参与度不高

(二)影响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品行问题是造成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

2.随班就读的教育环境为多动症儿童提供的支持有限

(三)班级社会网络是探究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可行路径

1.班级社会网络与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具有内在关联

2.班级社会网络为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探究和干预提供积极信息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二)改善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教育建议

1.提供接纳的社交环境,营造理解、宽松的班级氛围

2.提升多动症儿童的品德修养,改善多动症儿童行为问题

3.挖掘多动症儿童的社交优势,创造成功的社交体验

4.采用综合的干预方式,完善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多动症儿童检出率的不断攀升,多动症儿童已逐渐成为我国随班就读的教育重点,多动症儿童的干预良窳代表着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日益重视同伴指导在随班就读儿童学校适应和社会融合中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有必要研究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衡量儿童社会化和人际交往状况的关键性指标,对多动症儿童而言,同伴关系更是其建立良好行为,适应学校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充分探讨,其研究结果对了解多动症儿童的适应水平,检验当前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同伴提名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使用改编的班级同伴提名问卷展开调查。研究对象为浙江省内随班就读三、四年级的30名多动症儿童(25名男生,5名女生)以及1119名同班级的普通儿童。在每个班级中选择一名性别和智商匹配的普通儿童作为对照组,以联合型瑞文测验作为配对标准。从同伴接纳、友谊关系、班级社会网络三个维度来考察多动症儿童的同伴关系现状及特点,探索影响其同伴关系的相关因素。
  研究发现:(1)多动症儿童在随班就读班级中具有消极的同伴关系:多动症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较低,容易遭受同伴拒绝,在班级中的社会地位不高;多动症儿童友谊关系薄弱,缺少亲密和稳定的朋友;在班级社会网络中的参与度不高,表现出较低的社交积极性,比普通儿童更易被同伴孤立;其中多动症女生的同伴接纳水平高于男生,具有更加积极的社交心态。(2)品行问题是造成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环境未能给多动症儿童提供恰当和足够的支持是造成其同伴关系不良的重要因素。(3)班级社会网络与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的各维度间具有内在关联,班级社会网络为多动症儿童同伴关系的探究和干预提供了更加积极的信息。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如下的教育建议:(1)提供接纳的社交环境,营造宽松、理解的班级氛围;(2)提升多动症儿童的品德修养,改善多动症儿童行为问题;(3)挖掘多动症儿童的社交优势,创造成功的社交体验;(4)采用综合的干预方式,完善多动症儿童的学校支持系统;以期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