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6h】

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2 浙江省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支撑

1.1.3 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1.2 国内外山岳型避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1.2.1 国外山岳型避暑旅游研究概述

1.2.2 国内山岳型避暑旅游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调查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研究综述

2.1 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

2.1.1 避暑旅游相关概念

2.1.2 避暑旅游地分类

2.2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概况

2.2.1 自然地理环境

2.2.2 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人文环境

3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综合评价体系

3.1 评价原则

3.2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

3.2.1 浙北山区

3.2.2 浙中山区

3.2.3 浙南山区

3.3 气候因子评价体系

3.3.1 气候要素的选取

3.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3.3 气候因子评价标准

3.3.4 气候因子评价

3.4 环境因子评价体系

3.4.1 环境要素的选取

3.4.2 环境因子评价标准

3.4.3 环境因子评价

3.5 产业发展因子评价体系

3.5.1 产业发展指标的选取

3.5.2 产业发展因子评价标准

3.5.3 产业发展因子评价结果

3.6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综合评价体系

3.6.1 评价方法

3.6.2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旅游度假地评价结果

4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旅游地类型及开发建议

4.1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类型

4.1.1 景区与城镇依托作用强的旅游地

4.1.2 整体发展均衡的旅游地

4.1.3 环境有待提升的旅游地

4.1.4 产业发展有待提升的旅游地

4.2 浙江省山岳型避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4.3 浙江省山岳型避署度假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3.1 加大对浙西南山区的旅游开发投入

4.3.2 凸显特色,发展山岳生态旅游和山岳专项旅游

4.3.3 提高游客参与度

4.3.4 利用植物营造景观特色

4.3.5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4.3.6 增加景区淡季吸引力

4.3.7 增强景区与临近城镇的依托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观光旅游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业走转型升级之路是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是夏季避暑的重要类型。浙江地处中亚热带,伏季炎热,同时山地占面积的2/3,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有着广阔的潜力,以浙江为例研究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山岳型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气候、环境、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的适宜性,综合三者建立新的评价体系,选取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进行评价、分级,综合分析各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的优、劣势,为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文章选取了四个气候要素,构成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着衣指数(ICL)评价指标,构建气候因子(C1)评价体系;选取了六个环境要素,构成植被(Xa)、空气(Xb)、水质(Xc)评价指标,构建环境因子(C2)评价体系;选取六个产业发展要素,构成中小型城镇依托(Yd)、景区依托(Ye)、交通条件(Yf)评价指标,构建产业发展因子(C3)评价。根据专家打分法,分别对气候因子(C1)、环境因子(C2)、产业发展因子(C3)赋予权重,构建综合三者的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综合评价体系。
  其次,文章根据浙江主要山脉和走向,选取了九个具有代表性的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对其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潜力进行评价、分级:雁荡山得分最高,评价等级为A级,优秀;百山祖、金华山、天目山、大盘山、雪窦山评价等级为B级,良好;牛头山、大俱源、天荒坪评价等级为C级,合格。
  以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综合评价为依据,对九个山岳型旅游地进行分类,分为景区与城镇依托作用强的旅游地、整体发展均衡的旅游地、环境有待提升的旅游地、产业发展有待提升的旅游地四类。尝试提出了各景区中可进行避暑度假区开发的地点、特色,及存在问题:天荒坪应重视城区空气污染的治理;天目山景区可借助“两个基地”优势,将避暑度假区作为教育实习基地;雪窦山、金华山、牛头山在建设避暑旅游度假区时可融入当地宗教文化;大盘山可在昭明院附近修建旅游度假区;大俱源应加大对该地避暑旅游项目的投入;百山祖应突出廊桥文化、百山祖冷杉和香菇三大特色,于缓冲区以下较低海拔,分散建设度假区;雁荡山可开发集中避暑旅游度假区。
  最后,文章分析了浙江省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浙西南山区开发水平较低,多仍以观光型为主,景点相似度较高,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消费季节集中,景区与城镇依托作用较弱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与现有评价体系相比,在原有气候因子(C1)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纳入环境(C2)和产业发展(C3)两大因子,便于各山岳型避暑度假旅游地各因子之间的横向对比,挖掘其优势和症结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