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西民族织锦研究及“动态”传承
【6h】

广西民族织锦研究及“动态”传承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现状分析

第二章广西民族织锦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色

2.1织锦源流

2.1.1三大名锦

2.1.2广西民族织锦代表“壮锦”的生成渊源与演变

2.2广西民族织锦的文化内涵

2.2.1广西民族织锦与生态美

2.2.2作为历史与文化范畴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

2.2.3广西民族织锦的乡土情结

2.2.4广西民族织锦地域性和乡土性的当代际遇

2.3广西民族织锦艺术的审美特色

2.3.1广西民族织锦工艺的特性

2.3.2广西民族织锦的题材与造型特色

2.3.3广西民族织锦的构图与配色

第三章广西民族织锦艺术的传承和新个性的构建

3.1面对客观环境与主观需求的变化

3.1.1传承主体的变化

3.1.2主体与对象审美关系构建的变更

3.2广西民族织锦的变化与机缘

3.3“和而不同”策略

3.4现代科技的介入

第四章现代广西民族织锦的设计与开发

4.1现代广西民族织锦产品的设计

4.1.1双面异效应广西民族织锦屏风设计

4.1.2现代广西民族织锦靠垫系列设计

4.2现代广西民族织锦设计步骤与试织

4.3数码提花广西民族织锦新产品分析

4.3.1双面异效应的外观艺术效果

4.3.2双面异效应广西民族织锦产品的设计流程

4.3.3广西民族织锦纹样风格创新

4.4织物成品与效果图展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广西民族织锦是我国民族织锦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产生与发展根植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特定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决定了其民族织锦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上世纪90年代以前,民族织锦一直是广西少数民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特需品,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富含深刻的艺术审美价值,其更是人们表达感情和抒发情感的特有途径和媒介。随着时代的更替,广西民族织锦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条件因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织锦艺术和技术应积极调适,以适应新的发展。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广西民族织锦应超出种种限制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与体验,同样也成为自然而然的现实。 作为民间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广西民族织锦,其精神内涵与美学品质,是经历历史的营造、淘洗、凝炼而形成的,在世界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新时代所提供的种种新的机遇面前,能主动进取,是有所作为的。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时代对于广西民族织锦也有严峻挑战的一面,特别是由于其在历史上被感知和认同的局限性,以及自身形态的特殊性,造成传播方面的障碍和交流上的不平衡。因此要不断克服其弱点与不利因素,充分张扬其优势和有利因子,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意义所在。 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织锦的生产、销售信息以及织锦实物和大量的纹样资料。针对获取的各方面资料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广西民族织锦的生存与发展,不仅要从艺术设计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使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重新激发人们对广西民族织锦产品的内在需求;且在工艺处理及生产方式上,也应该大胆尝试采用现代数码技术,从而真正实现广西民族织锦的转型发展。文中认为传统式的静态保护是不可取,也是无法实现的,关键是不利于广西民族织锦的持续健康发展。无论人们多么怀恋古往的那种“原生”性,但就人类发展的大势而论,却不可能回归到先前的时代。所以,应该进行切实而有效的选择,在横向上,吸收与消化新的艺术形式和先进的现代技术,穿越诸多局限;其次,在纵向上,应根植于传统优势而又有所突破,实现广西民族织锦艺术个性的重新塑造。 基于上述的理论研究,本论文提出对于广西民族织锦开发式的“动态”传承必须凭借现代数码技术,由于突破了原有生产条件及工艺技法的局限,为其在艺术设计和品种设计领域开拓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为广西传统民族织锦艺术的传承发展创造了可能性。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有关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研究,及结合现代数码技术的具体设计实践较为少见,且该研究和设计充分发挥了本人“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