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小说中的“靖难之役”书写
【6h】

明清小说中的“靖难之役”书写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三节 “靖难”史略

第一章 “自饰其非”的“靖难”小说书写

第一节 明初政治背景

第二节 笔记小说《奉天靖难记》、《奉天刑赏录》等

第三节 通俗小说《承运传》

第二章 褒忠扬义的“靖难”小说书写

第一节 明宣德以后的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笔记小说《致身录》、《从亡随笔》、《逊国正气纪》等

第三节 话本小说《西湖二集》、《型世言》中有关篇目

第四节 讲史小说《续英烈传》

第三章 殛叛正本的“靖难”小说书写

第一节 清初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长篇章回小说《女仙外史》

第四章 “靖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演变

第一节 小说中的朱棣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演变

第二节 小说中的忠臣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演变

第五章 靖难事件视野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考察

第一节 小说创作与政治事件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小说展示的特殊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靖难之役”(1399-1402)是发生在明初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实质是一场皇室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内战。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举兵叛乱,号其师日“靖难”,将在位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甫登大宝,成为后来的永乐帝。这起政治事件对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以及文人士大夫的历史观、道德观、文学理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之,有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创作对当时及后来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本文企图以明清小说与“靖难”政治事件的关系作为考查对象,力图探讨在历史视野中,文学和政治之间的互动特征。
   论文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考察明前期有关“靖难”事件的小说书写。燕王朱棣夺嫡后,“指忠为奸”,大开杀戒,清洗建文忠臣。同时实施“党禁”,革除建文年号,两次重纂《太祖实录》,通过血腥的杀戮与修改伪造历史,来确立自己帝统的合法性,进而直接影响到明初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站在官方立场,违背公议,指忠为奸的小说作品《承运传》、《奉天靖难记》等,其目的是歪曲建文朝史实,自饰其非,粉饰太平。
   第二章主要考查自宣德以后至明末的有关“靖难”小说书写。朱棣死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策的宽松,永乐朝的“党禁”、“革除”慢慢消失,万历年间的建文史籍重修,以及社会上下疾呼忠义的需求,使得大量褒忠扬义的“靖难”小说成为树立忠孝节烈的范例。如笔记小说《致身录》、《从亡随笔》、《逊国正气纪》等,都是记述建文在位的仁政、编造建文出亡及身后事迹、热情讴歌建文旧臣之节烈。话本小说《西湖二集》和《型世言》大多写明朝时事,并且有专章讲述“靖难”故事,选择的多是忠臣义士,创作视角和态度较明初小说已有很大的不同。讲史小说《续英烈传》则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靖难”事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开辟了一条新路。总之,这些小说同情建文遭遇,褒扬建文忠臣,虽仍然不敢否认朱棣的“正统”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他的暴行。
   第三章主要考察清初有关“靖难”事件的小说书写。明清易代之后,禁忌解除,而明王朝亡于“外夷”的悲剧事实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靖难”这一历史事件。如《女仙外史》,通过“褒忠殛叛”,谴责朱棣的叛逆行为,彻底否认他的正统地位,并借靖难历史表达亡国之痛和民族之思。
   第四章分析“靖难”小说中的朱棣和方孝儒等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背景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第五章通过靖难事件与小说关系的考察,总结文学创作与政治事件互动的规律。政治事件对小说书写的方式产生影响,而小说承载丰富的社会政治功能,对历史的书写产生干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