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6h】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1导论

1.1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农业领域的竞争力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基本思路

1.3.2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1.3.3论文的结构安排

1.4本章小结

2国际竞争力理论概述

2.1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2.1.1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2.1.2本文对国际竞争力的认识

2.1.3国际竞争力的层次

2.2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理论模型

2.2.1 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

2.2.2 Hamid Alavi的竞争力理论模型

2.2.3 Dong-Sung Cho等的九因素模型

2.2.4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工业竞争力模型

2.3国际竞争力主要评价理论与方法

2.3.1 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2.3.2 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2.4本章小结

3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3.1农业的范畴界定

3.1.1农业的范畴界定

3.1.2农产品的范畴界定

3.2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3.2.1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3.2.2农业国际竞争的主要特征

3.2.3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表征指标

3.3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3.3.1农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的层次结构模型

3.3.2模型分析

3.4本章小结

4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测定与评价

4.1中国农产品总体贸易情况

4.1.1近十年来中国农产品总体贸易情况

4.1.2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4.2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2具体测定

4.2.3结论与对策建议

4.3本章小结

5中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定与评价

5.1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5.1.1评价指标的选择

5.1.2指标综合与最终的评价体系

5.2中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5.2.1测算方法

5.2.2数据来源

5.2.3评价结果及分析

5.3本章小结

6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6.1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6.1.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总体水平很低

6.1.2科研体制不合理,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供给

6.1.3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6.1.4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不完善

6.2农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6.2.1农业部门结构不合理,农林牧副渔比例不协调

6.2.2农产品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

6.2.3农产品品种、质量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失衡

6.2.4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

6.3政府支农力度依然不够

6.3.1总体支持力度不够

6.3.2支农结构不尽合理

6.3.3财政支农支出管理弱化

6.4农业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6.4.1中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总体上偏低

6.4.2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6.4.3农民科技素质偏低

6.5本章小结

7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7.1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

7.1.1探索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农业技术类型

7.1.2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7.1.3建立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7.1.4形成有效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

7.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7.2.1调整农业部门结构,促进农业协调发展

7.2.2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7.2.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7.2.4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7.3加大政府支农力度的对策措施

7.3.1切实有效地增加国家财政的农业投入

7.3.2明确农业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7.3.3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功能

7.3.4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协调作用,健全农业财政投入的管理监督机制

7.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对策措施

7.4.1狠抓农村扶贫工作,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7.4.2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7.4.3确立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7.4.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坚持政府统筹

7.5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对策建议

7.5.1把握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方向

7.5.2选择适合国情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形式

7.5.3中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策略

7.5.4处理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中的几对关系

7.6本章小结

8结束语

8.1基本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附表中国与印度等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原值

展开▼

摘要

在对竞争力理论进行必要梳理和参阅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着眼于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层次,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实,将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引入农业领域,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农业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等进行了比较清楚的论述。本论文指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属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观层次。由于中国农业国际竞争主体的缺位,所以本研究的对象是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其中,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可界定为农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并不断获利的能力,它集中反映在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农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农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四个方面,同时又受到两个决定因素即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程度,三个影响因素即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劳动者素质、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制约。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分别构建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