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
【6h】

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从书斋走向社会: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

一、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

二、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社会

三、“二次革命理论”与“革命转变理论”

第二节中国苏维埃运动帷幕的拉开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早期的活动

二、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动员

三、农村革命的战略设想

第二章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动员模式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三大起义后的自救之道

一、“上山”与“割据”

二、打土豪、分田地

三、干部工农化运动

四、支部建在连上

第二节乡土社会中的红色革命

一、苏维埃旗帜的重新确立

二、开拓农村革命的新局面

三、反“会剿”战争中的革命动员

第三节革命动员模式的初步形成

一、“敌退我进”形势下的革命发展

二、反“围剿”战争前的革命动员

三、动员中的“形式”与“实际”之争

第三章从“割据”到“执政”:革命动员模式的逐渐成熟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苏区执政”

一、苏区的政治建设

二、苏区的经济建设

三、苏区的文教建设

四、苏区的军事建设

第二节苏区动员工作的不断进步

一、政治动员的高效化

二、筹款的多元化

三、“扩红”的系统化

四、肃反的经常化

第三节查田运动——革命动员工作中的“样板”

一、查田运动的源起

二、查田运动中的革命动员

三、查田运动中的动员模式分析

第四章从弱势到“均势”:革命动员模式的重构

第一节陷入低潮的中国苏维埃运动

一、消耗战局面的形成

二、反“围剿”战争后期的革命动员

三、各苏区的被迫长征

第二节面对困境的政策调整

一、民族主义在苏区的高扬

二、“人民共和国”的内政外交

三、苏区的“民主共和国”运动

第三节革命动员模式的重构

一、抗战旗帜下的政治动员

二、多管齐下的筹款运动

三、游击战中的“扩红”运动

四、“肃托”、“锄奸”与“审干”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作为中国革命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苏维埃运动不仅部分地延承了以往的革命文化,而且给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以及动员范式等方面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本文在占有大量档案、文献、回忆录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并以比较的分析框架来研究这场改变社会、改变人的革命。文章从中国苏维埃运动独特的革命路径(主要与苏俄革命相比较)着手,对其中的动员模式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构的过程给予了“深描”。这是因为,中俄苏维埃运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彼此间对革命战略的自然选择所决定的。自国民党以武力“清共”以来,共产党被迫将革命的重心转入农村,并因此确立了以“面”打“点”的革命战略。根据共产国际的农村战略,各根据地开始以阶级斗争、土地革命为手段,围绕着政治动员、筹款、扩红与肃反等工作来进行革命。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政治动员为基础,通过群众性的运动来推动筹款、扩红以及肃反等工作的开展,同时又借助于肃反的手段反过来推动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员模式。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虽然不断对这一模式给予重构,但其核心的内容并未有根本的改变。这一动员模式,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同时,也给中国的革命乃至当代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在上述基础之上,文章还对中国苏维埃运动时期的目标与手段、理论与实践、革命与执政等问题给予了探讨,并进而反思了共产党这一时期在革命理念、人权保障以及“左”倾失误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