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乐交融的“出位之思”——论庞德《华夏集》中的音乐美学
【6h】

诗乐交融的“出位之思”——论庞德《华夏集》中的音乐美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1.1音乐与诗歌的双重缪斯

1.2《华夏集》的音乐文学思潮背景和缘起

1.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2理论溯源

2.1“音乐是一切艺术的指归”:瓦尔特·佩特

2.2挣扎于表述的两极:瓦格纳和马拉美

2.3《华夏集》的前奏——等待契机

3《华夏集》中的音乐性

3.1音乐式短语节奏——“绝对节奏”

3.2交响乐式的主题结构

3.3诗歌音乐性的至境——寂音

3.4中国梦的作用

4《华夏集》音乐美学的意义与影响

4.1对庞德自身创作的意义

4.2“出位之思”的弊端

4.3《华夏集》音乐美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华夏集》是艾兹拉·庞德在厄内斯特·费诺罗萨遗稿的基础上,创造性翻译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歌集。通晓音乐和文学的庞德,在这部充满了他的“中国梦”的诗集中,同时倾注了对诗歌音乐性的追求。因此,创作于1912-1915年的该诗集为研究庞德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过渡时期的跨媒体的“出位之思”的理论和创作提供了极佳的文本。 庞德关于文学和音乐的理论,是与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原则和“诗歌音乐性”的原则相呼应的。在《华夏集》的节奏方面,他追求符合诗歌内在情感的音乐式短语“绝对节奏”;在主题结构方面,他借鉴了交响乐在各乐章的作曲方式,以战争主题为核心,用闺怨主题、追忆主题、送别主题分别形成变奏主题、对立主题、重复主题,丰富了反战主旨的抒情方式;在诗歌境界方面,庞德实现了诗歌音乐性的寂音效果,在无声中升华了情感的抒发方式,与道家思想“无声诗学”产生了契(巧)合。庞德在《华夏集》后的诗歌创作中继续实践他的音乐美学,但将诗歌音乐性的诗歌试验极端化,在客观上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困难。这种“出位之恩”的尝试对现代文学和音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结合时代语境,在考察庞德创作《华夏集》时的文学、音乐思潮的基础上探究了庞德的音乐美学的理论来源,从《华夏集》的节奏、主题结构、境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他的音乐美学在诗歌音乐性上的体现,考察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与《华夏集》的音乐性的关系,以及对其后期诗歌创作乃至现代文学和音乐的影响。本文力图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更全面地解读《华夏集》,并试图为从浪漫派到现代派,乃至后现代派跨媒体的“出位之思”的研究抛砖引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