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生产的研究
【6h】

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生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天然防腐剂

2 徼生物源天然防腐剂

2.1 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的种类

2.2 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的应用

3 ε-聚赖氨酸

3.1 理化性质

3.2 ε-PL的抑茵活性

3.3 ε-PL的抑菌机理

3.4 ε-PL的微生物合成

3.5 ε-PL的应用

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内容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E-PL产生菌的筛选及菌种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中放线菌分离方法的建立

3.2 ε-PL产生茵的筛选

3.3 菌株157的鉴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E-PL菌株S.sp.157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菌株S.sp.157生长曲线的测定

3.2 最佳碳源的筛选

3.3 最佳氮源的筛选

3.4 Box-Behnken设计组合优化

3.5 无机盐对ε-PL发酵的影响

3.6 发酵条件的优化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PL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诱变致死率曲线

3.2 AEC和甘氨酸浓度的确定

3.3 突变株初筛、复筛结果

3.4 遗传稳定性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5L发酵罐中E-PL发酵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突变株S.albulus A29的生长曲线

3.2 分批发酵

3.3 pH控制下的补料发酵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酵液中E-PL的分离提纯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发酵液的预处理

3.2 离子交换树脂对ε-PL的静态吸附及解吸

3.3 弱酸型HD-2树脂的最大吸附量

3.4 不同浓度盐酸解吸效果的测定

3.5 HD-2型树脂的动态吸附及解吸条件的确立

3.6 ε-PL粗品制备及验证试验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E-PL的细胞外生物合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ε-PL方法的确立

3.2 粗酶液的提取

3.3 反应体系的建立

3.4 反应产物ε-PL的检测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1 主要结果

2 创新点

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问成果

展开▼

摘要

ε-聚赖氨酸(ε-PL)是一种含有25-30个赖氨酸残基的同型单体聚合物多肽,由赖氨酸残基通过α-羧基和ε-氨基形成的酰胺键连接而成,是一种具有抑菌功效的多肽。ε-PL抑菌谱广,在酸性和微酸性环境中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酵母菌、霉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此外,ε-PL安全性高,能在人体内分解为赖氨酸,是一种营养型抑菌剂。ε-PL已于2003年10月被FDA批准为安全食品保鲜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但是,目前ε-PL采用的是微生物发酵生产方法,产量低,造成生产成本提高、价格昂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ε-PL的工业化生产和推广使用.
   本论文旨在筛选出ε-PL高产菌株,通过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诱变选育等方法提高ε-PL的产量,确定发酵液中分离提纯ε-PL及小试生产的工艺条件,同时探讨ε-PL细胞外合成的方法.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优化了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及分离程序,并建立了一种灵敏的ε-PL产生菌高通量筛选方法,结果表明,土样经CaCO3处理后,过100目筛,取59土样50℃烘1h,加入50 mL5 mM磷酸缓冲液(pH7.0,蛋白胨6%和SDS0.05%).50℃,150rpm振荡培养1Omin;稀释适当浓度后,涂布于含有0.005%K2Cr2O7的筛选培养基上,明显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有利于放线菌的分离.同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0.002%亚甲基蓝,初步筛选到了176株产碱菌株;利用Dragendorff试剂检测得到49株产碱菌株;复筛得到7株ε-PL产量较高的ε-PL产生菌,其中菌株157的产量最高,为0.201g/L。
   通过对菌株157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初步鉴定后,确定为链霉菌属,采用Sherloc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16SrDNA全系列的相似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157与链霉菌属内的娄彻氏链霉菌(S.rochei)同源性最高为100%,但与链霉菌属内多个种同源性均在97%以上,不能准确鉴定到种,因此,鉴定结论为链霉菌属,将其标记为S.sp.157。
   (2)对菌株S.sp.157进行了培养基成分碳源、氮源的筛选,结果表明,葡萄糖、蛋白胨、(NH4)2SO4分别为最佳碳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单独使用有机氮源或无机氮源均不能产生ε-PL,(NH4)2SO4和蛋白胨共同使用,才有利于ε-PL的积累。
   通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运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影响发酵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的组成为(g/L):葡萄糖,62.49;蛋白胨,5.71;(NH4)2SO4,11.19; MgSO4,0.5; FeSO4,0.03; ZnSO4,0.04;KH2PO4,1.36; Na2HPO4.12H2O,3.58,pH6.8.使用此培养基,ε-PL产量为0.349±0.025 mg/mL,比初始培养基提高了1.75倍.
   运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无机盐对菌株ε-PL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gSO4的最佳浓度为0.1%,而FeSO4、ZnSO4对ε-PL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研究了发酵培养条件对菌株ε-PL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00 mL/500 mL三角瓶,初始pH7.0,接种量3%,发酵温度30℃。
   (3)研究了菌株诱变后定向筛选出正向突变株的条件,即选用AEC和甘氨酸作为抗性筛选剂进行定向筛选,菌株S.sp.157、S.albulus的诱变筛选抗性临界浓度( AECr+Glyr)分别为7 mg/mL+6 mg/mL、9 mg/mL+6 mg/mL。
   分别采用紫外线诱变、DES化学诱变、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ARTP)诱变等多种方法对菌株S.sp.157、S.albulus进行高产菌株诱变选育。结果表明,紫外线诱交、DES化学诱变、ARTP诱交后均得到了较高ε-PL产量的诱变菌株,其中有4株变异株的ε-PL产量明显提高,分别为S.sp.157 UV1、S.albulus UV5、S.albulus A29、S.albulus A30,进行五次传代培养后,ε-PL的产率均没有出现波动,分别是出发菌株的2.3、2.9、3.8、3.6倍,遗传稳定性良好。而60Coγ射线辐照诱变的效果不理想,该方法不适用于菌株S.sp.157、S.albulus的诱变选育。
   (4)在摇瓶发酵的基础上,对突变株S.albulus A29进行上罐发酵,采用5L发酵罐,进行了ε-PL小试生产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ε-PL的产量,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即:在第一阶段,充分创造生长条件(如补料),使菌体量达到最高,为后续ε-PL的合成奠定基础;在第二阶段,延长ε-PL生成的时间,同时保持菌种能够持续生长(如调控pH)。
   采用pH调控及补料的策略对发酵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H调控及适时补料(甘油:(NH4)2SO4=5:1),使菌种在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期延长,ε-PL产量持续增加,ε-PL产量为8.92 g/L,是未调控的发酵体系的5.8倍。
   (5)确立了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ε-PL的工艺。
   发酵液经过离心分离、等电点沉淀蛋白(调pH7.0)、超滤(5K聚砜超滤膜)之后,达到了去除发酵液中不溶性固形物及部分杂蛋白的效果。
   采用三种不同的树脂分别进行离子交换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HD-2对ε-PL的吸附及解吸效果最好,当层析柱为22mm×300mm时,吸附及解吸条件为:上样流速为3mL/min,洗脱剂为O.1mol/L的HCl,洗脱流速为3mL/min,此分离提纯工艺条件下ε-PL的回收率为92.0%.
   将通过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HD-2的解吸液进行脱色,浓缩后,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粗品,经Tricine-SDS-PAGE电泳及高效液相检测后,可确定为ε-PL粗品。
   (6)确立了HPLC法检测ε-PL的方法;初步探讨了ε-PL细胞外合成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菌体细胞经过超声波破碎后,高速离心后获得细胞粗酶液,以粗酶液,L-1ysine、ATP、Mg2+等为反应底物,成功建立了10mL反应体系,经HPLC、MALDI-TOF-MS检测确定体系中有ε-PL生成,浓度为0.582 mg/mL.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