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论语》“逝者如斯夫”章的阐释历程
【6h】

论《论语》“逝者如斯夫”章的阐释历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文本概述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特点和意义

2 先秦、秦汉时期的“比德”、“进德”阐释

2.1 先秦、秦汉文献对“逝者如斯夫”章及相关内容的阐释

2.1.1 孟子的“进德”兼“比德”阐释

2.1.2 荀子及大部分汉儒的“比德”阐释

2.1.3 “进取”、“进学”之阐释

2.2 “比德”阐释与先秦至汉的儒家思想

2.2.1 “比德”阐释与儒家的比德观

2.2.2 “比德”阐释与汉儒的解经特点

3 东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伤逝”阐释

3.1 东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逝者如斯夫”章的注释

3.1.1 东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逝者如斯夫”章的经注

3.1.2 “逝者如斯夫”章在文学作品中的化用和“逝水”意象的发展

3.2 “伤逝”阐释与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

3.2.1 “伤逝”阐释与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

3.2.2 “伤逝”阐释与魏晋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的自觉

4 宋明时期的“道体”与“进学不已”阐释

4.1 宋明时期“逝者如斯夫”章的注释与引用

4.1.1 北宋初期的经注

4.1.2 程、朱之“道体”与“进学不已”解释

4.1.3 元、明、清时人的注释

4.1.4 宋明时期佛道文献中“逝者如斯夫”章的运用

4.2 “道体”阐释与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

4.2.1 “道体”阐释与宋明儒者的理学化解经方式

4.2.2 佛、道文献对“逝者如斯夫”章的运用与儒释道的交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诗人梁宗岱曾说过:“对于深思的灵魂,有时单是一声叹息也可以自成一首绝妙的好诗。”《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言正是如此。古语又云:“诗无达诂”。因此,自孔子在川上发叹起,其后便有无数文人、学者对此言进行思考、阐释和化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术风气的影响,人们对于此语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倾向和角度,而这种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先秦、秦汉的经学家对“逝者如斯夫”章的阐释主要为基于孔子之意的“进德”、“进学”、“进取”之说和对水衍生出诸多德目的“比德”阐释,反映了汉儒解经的诸多特点以及儒家“比德”观的产生、发展过程;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则对“逝者如斯夫”章持“伤逝”之说,且多于文学作品中化用,以感伤时光的流逝和人的离逝,这反映了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而“逝水”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发展开来;以宋明理学家为代表的宋、明、清时人则认为孔子此言实则是描述“道体”,并且君子应法之“道体”,“进学不已”,这是宋明儒者理学化解经的产物,而这一时期佛道文献对该章的运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释道交融互渗的发展趋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言,于儒家而言,因其含义的不确定性,历代儒者通过对其的注释表达了不同的儒学观点;于文学艺术而言,“逝水”意象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象花园增添了一朵感逝之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