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
【6h】

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致谢

摘要

第一部分 临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基本免疫状态和肠道微生态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侵袭性真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技术路线及实验设计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小鼠状态及生存率分析

2.2 组织培养结果

2.3 粪便悬液涂片及培养结果

2.4 解剖结果

2.5 模型组ICR小鼠组织器官及肠道粘膜病理切片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1.研究目的
  1.1了解免疫低下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重症患者的真菌感染防治及真菌感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依据。
  1.2观察真菌感染前后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动态变化,探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肠道微生态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
  1.3模拟临床患者真菌感染条件,建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肠道微生态、免疫、代谢特征及其防治等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2.研究方法
  2.1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495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2.2采集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1例恶性血液病初发住院患者的刚入院时、真菌感染时和真菌感染恢复时的血液和粪便标本共33份,分析血细胞、血清蛋白和肠道微生态菌群多样性。
  2.3动物模型研究:三种抗生素联用一周,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一次,再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白色念珠菌,建立一个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小鼠模型。
  3.研究结果
  3.116.4%(81/495)的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1%(66/212)、0.0%(0/19)、31.2%(5/16)、4.8%(10/207)和0.0%(0/4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值≤1.0E+9/L、粒细胞缺少时间≥8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是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是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5.830、41.667、3.745、8.264及39.085,P值分别为0.000、0.011、0.035、0.007及0.000)。
  3.2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期中性粒细胞明显低于未感染期。感染时肠道中细菌总数减少,真菌数量增多,肠道菌群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明显少于恢复期。
  3.3造模后一周内,SCID小鼠未死亡,ICR小鼠死亡率为33.3%。ICR小鼠肺、肝、肾发生念珠菌感染的分别为14/18、13/18和16/18。对各肠段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结果是小肠最少,平均值为1.3E+4CFU/段,盲肠和回肠平均值分别为1.1E+5CFU/段和1.2E+5CFU/段。抗生素使用第三天肠段菌群出现明显变少,酵母样菌落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小鼠解剖时出现结肠出血、空肠胀气、胆囊体积增大成暗黑色等现象。
  4.研究结论
  4.1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有很高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在粒细胞缺少时间较长病例中及时使用集落刺激因子、抗真菌药或重建微生态是防治免疫低下患者真菌感染的必要措施。
  4.2真菌感染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总蛋白降低,肠道微生态显著失衡,提示免疫功能低下和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两个重要原因。
  4.3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低死亡率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小鼠模型。适用于内源性真菌感染相关的肠道微生态、免疫、代谢特征及其防治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