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研究
【6h】

19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述评

1.4 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

2 临水照花:女性乡土叙事景观的生成

2.1 现实背景:多元社会文化环境的催生

2.2 作家动因:女性作家的乡土写作缘起

2.3 文学透视:与男性乡土叙事的汇流与分延

3 柔化历史:女性历史言说的特殊审美声道

3.1 日常历史:走出男性宏大历史叙事的偏执

3.2 经营人性:人性腹地的多维透视与执着言说

3.3 诗意栖居:温情心态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欲望探求:欲望话语的主体转换与意义生成

4.1 身体的发现:穿越“沉重的肉身”

4.2 夏娃的觉醒:性别伦理的解构与突围

4.3 孕育的补白:浮出历史地表的繁衍欲望

5 成长关注:对女性成长类型及问题的内部聚焦

5.1 雾中风景:家庭伦理关系束缚下留守乡村女性的“缺失式”成长

5.2 城乡之间:出走“娜拉”的艰难涉渡

5.3 犹在镜中:男性镜像笼罩下知青女性的“创伤式”成长

6 诗性品格:女性乡土叙事的艺境探微

6.1 锦心绣口:整体性的诗化风格

6.2 诗情画意:从绘画借鉴营养的叙事技巧

6.3 白璧微瑕:艺术缺陷及其可能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新时期以来,大批女性作家“浮出历史地表”,以其出色的创作实践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其中,一些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频繁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取得了相当成绩。显然,“女性作家”与“乡土叙事”这两个要素在此一时期中国文坛的同时凸显,并非仅是偶然事件。作为一股渐露锋芒而又具有某种鲜明群体特征与积极文化诉求的创作潮流,它的存在恰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端口:本文着意以新时期文化语境为基点,以男性乡土叙事为参照,从“性别”之维切入乡土书写,考察“女性”与“乡土”结合后所呈现的诗学特质。同时,还以“乡土”之“点”察女性文学之“面”,探究它对于女性文学的补充、丰富、拓展之功。如此,这就牵涉到对女性乡土叙事的生成背景、文化立场、主题倾向以及审美艺术等多维度的综合考察。
  具体到行文布局,全文共计七章,可分为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解决选题缘由、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相关性问题的阐述与厘清。重点在于从宏观角度对新时期以来女性乡土叙事的整体特征及文坛影响进行把握,指出其对乡土文学及女性文学的双维度意义,以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扫描与概述。
  第二章探究女性乡土叙事景观的生成。从现实背景、作家动因以及文学情境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与男性作家相较,女性作家最重要的叙事新质要属因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女性经验与女性意识呈现,而新时期以来“乡土中国”的现实情境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传播的适逢提供了此一时期的创作契机。无论是因时代际会结缘乡土的“知青”,还是情系故土的“地之女”,抑或是出于乡土审美性需求的“新生代”,她们以或无意或自觉的女性意识构筑乡土叙事“越轨的笔致”,从而实现与男性乡土叙事的汇流与分延。
  接下来,在上述“外部力量”的梳理基础上,论文将正式进入到文本的“内部研究”。将分别通过柔化历史、欲望探求、成长关注、审美艺境等四个章节的具体剖析与论述,概括出女性乡土叙事独特丰厚富有异质性的美学内涵与诗学贡献,从整体上把握其对女性叙事传统与乡土叙事传统的延承与突围。
  第三章论述女性作家在历史言说上的特殊审美发声方式。在此题域,“日常”历史观与女性主义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共振”,女性作家以边缘视角与性别意识作为一种有效的叙述策略和言说特征展开历史重构。其中,“日常历史”叙事旨在走出男性宏大历史叙事的偏执,而对人性的多维透视与执着言说则旨在揭蔽历史图景中个体的生存世相与生命本真。同时,她们还倾心于运用温情笔触营造一种温厚与宽恕的品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期在大自然的哺育中返归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第四章考察女性作家基于性别立场对欲望话语的重构及其意义。这里采取狭义的“欲望”概念,即意指关乎身体的欲望,围绕着身体、性爱、孕育等方面展开论述。指明其意义除却对以男性为创作及言说主体的乡土欲望书写的共鸣,更在于基于性别立场对于女性长期作为欲望客体的叙事反拨,呈现出与男性欲望叙事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第五章针对女性成长类型及问题的内部聚焦。女性作家对于乡村女性的成长发现,经由生理发育层面延至心灵成熟层面,再深入到精神建构层面的叙事建构,其要旨在于对长期处于被盲视状态、潜藏于乡土叙事之中的隐性主题——女性成长进行去蔽。她们以女性视角对留守乡村女性、进城乡村女性以及下乡知青女性等三种成长主体类型的成长历程及困境展开观照与反思,指出乡村女性由于身处农村文化荒原语境及深陷男权中心意识桎梏,其成长之途长期面临的“主体镜象的绝对匮乏”这一重要而基本的事实。
  第六章从乡土叙事艺术性方面的审美特色着手,分析其所呈现的诗性品格,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可以说,新时期女性乡土叙事承续了“五四”新文化以来对乡土中国的浪漫主义抒情书写传统,而这种诗化风格艺术特征的营造主要借助于语言和意象的诗意运用。同时,女性作家尽管在文体上多向古典传统致敬,但这并不妨碍其对西方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借鉴。其中,尤以向西方现代派绘画的技法借用与融合为表征,体现出高度的诗画同构意识。此外,就可能存在的艺术缺陷问题,则主要指出其中最具普遍性、也最为代表性的两点,即自我“重复”和逻辑“失真”现象。
  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侧重于在上述主体部分的总述及分论基础上力图将女性乡土叙事放置在文学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意义观照,旨在肯定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所取得的丰赡硕果之时亦指出其限度并寄予展望,提示着女性乡土叙事值得期待的话语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