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6h】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2 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新生代农民工

2.1.3 农民工转型

2.1.4 社会融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迁移规律理论

2.2.2 “推拉理论”

2.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4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2.3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交”的相关文献回顾

2.3.1 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问题研究

2.3.2 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特征转变研究

2.3.3 总结与评述

2.4 农民工社会融合相关文献回顾

2.4.1 社会融合的概念界定

2.4.2 社会融合的解释性理论

2.4.3 社会融合测量的维度

2.4.4 总结与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数据来源

3.3 构建社会融合指数

3.4 变量测度

4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及社会融合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4.1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4.1.1 就业特征分析:从“就业主导”到“注重发展”

4.1.2 家庭化迁移趋势分析:从“个体流动”到“家庭流动”

4.1.3 社会保险参与情况分析:从“快速流动”到“稳定居留”

4.2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5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对社会融合程度的影响分析

5.1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特征与社会融合情况的交叉分析

5.1.1 个人及家庭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

5.1.2 就业及收入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

5.1.3 居住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

5.1.4 养老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叉分析

5.1.5 个人意愿因素与社会融合程度的交又分析

5.2 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农民工就业身份发生转变,择业倾向存在代际差异

6.1.2 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明显,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度高

6.1.3 农民工社会融合受诸多因素影响

6.1.4 “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特征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产生双向影响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农民工从业技能培训,保护农民工就业权益

6.2.2 提高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保参保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

6.2.3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后顾之忧

6.2.4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公共服务供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最显著的人口现象,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生产转换为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生产类型。在此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自身身份的转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实现了“人”的城镇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作为农民工流入地的经济发达城市已经进入到高位城市化和快速老龄化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农民工群体也开始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特征。例如,农民工的家庭化迁移、农民工群体内的代际差异、农民工回流等现象,这些新趋势将会给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本文聚焦“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问题,利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的特征进行分析。总体来看随时间推移流动人口呈现出了从“生存就业”型到“家庭发展”型的变化趋势。
  此外,本文利用“杭州市流动人口基本状况调查”数据,通过交叉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民工社会融的因素分析得知,学历、收入、住房、生活满意度等因素会对农民工在流入地社会融合产生影响。与农民工流动模式转变特征相对应,说明其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产生作用。
  最后,经过讨论和总结,结合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需求的异质性与复杂性,为实现农民工公共服务的结构性优化、实现“三个1亿人”目标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