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LIF术中所获颗粒状自体骨移植行椎间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6h】

PLIF术中所获颗粒状自体骨移植行椎间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 测量方法

5 临床疗效观察评定

6 植骨融合观察

7 数据处理

结果

1 数据资料收集与统计

2 术后随访与观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脊柱融合的进展与展望 综述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所获局部颗粒状自体骨作为椎间融合植骨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采用椎板间开窗神经减压所获得椎板和关节突骨粒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Cage支撑、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PLIF治疗的病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107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55例,年龄26~75岁平均52.8±9.0岁。按疾病分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31例,腰椎管狭窄症(LSS)25例,腰椎峡部裂或伴Ⅱ°以内滑脱(LS)19例,腰椎退变性不稳症(DLIS)19例,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13例。纳入病例的病史2~240月平均69.9±70.7月。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49例,50岁以上58例。采用椎板间开窗,以单个椎间隙椎板间单侧开窗为一个开窗单位,单节段单侧开窗92例,L4/552例(左侧30个,右侧22个),L5S140例(左侧19个,右侧21个);单节段双侧开窗9例,L4/54例(左侧4个,右侧4个),L5S15例(左侧5个,右侧5个);L4/5及L5S1双节段单侧开窗6例(L4/5左侧4个,右侧2个。L5S1左侧3个,右侧3个)。共计手术融合113节段122个开窗。采用分析天平和5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测量每个开窗单位所获得骨粒质量和体积、记录融合椎间隙使用Cage高度作为椎间隙高度。根据术后CT扫描测量融合椎间隙终板面积、植骨材料与终板接触面面积,计算融合椎间隙植骨接触面与终板面积百分比。以本组病例测得数据推算出融合面积达到终板面积30%的最小骨量。以SUK标准判断患者术后3、6、12、24、36月时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后超过12月X线影像学判断为未融合或可疑融合者进行CT扫描以判断融合情况。对术前和术后2周、3、6、12月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进行比较判断临床效果。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3~5天发生神经根水肿5例,一过性肌力下降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脑脊液漏7例,无手术切口感染。测得每个开窗单位获得骨粒骨量2.8~4.4g平均3.7±0.3g,2.6~4.2cm3平均3.1±0.3Cm3,每个开窗单位在L4/5与L5S1不同椎间隙及不同侧别开窗获得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疾病每个开窗单位之间获得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T扫描测得融合椎间隙终板面积592~977 mm2平均777.4±73.9mm2,L4/5与L5S1二间隙终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与终板接触面积(含Cage部分)419~654mm2平均519±42.3mm2,植骨接触面与终板面积百分比平均55.7~74.9%平均66.9±4.3%,L4/5与L5/S1二间隙植骨与终板接触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age样本测得其横断面积为200mm2,除外Cage后自体骨粒部分接触面与终板面积百分比32.6~49.4%平均41.0±3.7%。小于50岁的患者每个开窗单位术中减压获得骨粒量2.8~4.4g平均3.7±0.3g,2.5~3.9 cm3平均3.1±0.3cm3;50岁以上的患者术中获得骨粒量2.8~4.8g平均3.8±0.3g,2.6~4.3 cm3平均3.1±0.4cm3,两年龄段获得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每个开窗单位术中减压获得骨量2.8~4.4g平均3.8±0.3g,2.6~4.3 cm3平均3.1±0.4cm3,女性患者术中获得骨量2.8~4.1g平均3.7±0.3g,2.6~3.6 cm3平均3.1±0.3cm3,男女性获得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记录的113个间隙Cage高度为8~12 mm平均10.4±1.2mm。测得终板面积减去距椎体后缘中点6mm内终板面积,根据本组资料及融合方式,达到椎体间植骨面积大于30%所需骨量为3.0g(2.5cm3)。94例患者获得术后(12~36)月平均24.3±5.9月的成功随访,VAS评分和JOA评分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术前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之后随访观察VAS评分和JOA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开窗和双侧开窗患者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时观察JOA评分总体改善率65~100%平均82.5±7.5%,动力位X线片显示融合区域有连续骨小梁通过,椎体间活动度小于4°者85例,椎体间植骨融合率92.9%。没有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也未发现单枚Cage沉降。
  结论:在L4/5、L5S1节段PLIF术中,无论患者病种、年龄和性别,单侧椎板间开窗所获得骨量相差不大,其质量和体积分别约为3.7g、3.1cm3,能满足大多数腰椎退变性疾病结合单枚纳米Cage行椎体间融合手术需求。要达到终板面积30%的植骨,开窗获得最小骨量应大于3.0g(2.5 cm3)。术中使用一次性5ml塑料注射器可简便判断植骨体积。PLIF术中获得骨量除单枚Cage外行椎体间植骨时平均可达到终板面积41.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