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昆仑雪菊中结合型降压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6h】

昆仑雪菊中结合型降压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昆仑雪菊的研究概述

1.1.1 昆仑雪菊概述

1.1.2 昆仑雪菊活性成分研究现状概述

1.2 昆仑雪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酚类化合物

1.2.3 花色苷

1.2.4 其他成分

1.3 天然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

1.3.1 心血管系统活性

1.3.2 抗肿瘤、抗癌活性

1.3.3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

1.3.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和对记忆的影响

1.3.5 镇咳、祛痰、平喘功能

1.3.6 抗菌、抗病毒、抗炎功能

1.4 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1.4.1 水提法

1.4.2 碱性溶液提取法

1.4.3 有机溶剂提取法

1.4.4 微波提取法

1.4.5 超声波提取法

1.4.6 酶解法

1.4.7 超临界萃取法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1.5.1 膜分离

1.5.2 大孔树脂

1.5.3 聚酰胺柱色谱

1.5.4 硅胶柱色谱

1.5.5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1.6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方法

1.6.1 分光光度法

1.6.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6.3 质谱

1.6.4 核磁共振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昆仑雪菊结合型化合物的分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总黄酮含量测定

2.1.3 游离型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溶剂的选择

2.1.4 结合型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条件优化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槲皮素标准曲线

2.2.2 游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溶剂的选择结果

2.2.3 结合型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优化结果

2.2.4 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昆仑雪菊结合型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提取和分离

3.2.2 昆仑雪菊结合型化合物结构解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昆仑雪菊结合型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4.2.2 不同化合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结果

4.2.3 不同化合物对ACE酶抑制活性比较

4.2.4 不同化合物ACE酶抑制活性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昆仑雪菊在降血压方面具有显著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然而因技术手段限制无法充分开发雪菊的价值,全面研究雪菊的功效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型昆仑雪菊活性成分因与细胞壁以共价键结合,难以直接用溶剂萃取出来。本研究采用碱降解法使结合型化合物释放出来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降解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溶剂对降解产物进行提取,并筛选出最佳的溶剂得到粗提物,利用常压硅胶柱层析和SepdexLH-20凝胶柱层析对粗提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DPPH及ABTS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并通过体外ACE酶抑制试验对单体化合物进行评价,得到以下结论。
  (1)最佳的碱降解单因素条件为:时间为2h,温度为50℃,NaOH浓度为2mol·L-1,最佳提取溶剂为正丁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降解温度56℃,碱液浓度1.65mol·L-1,降解时间2h,该工艺条件可使总黄酮得率达23.0908mg·g-1,验证结果为23.067mg·g-1。所选3因素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Y=-27.6734+1.5389A+6.9080B+1.3468C-0.0663AB+0.0435AC+0.0525BC-0.0134A2-0.9845B2-0.9570C2。
  (2)从粗提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电喷雾质谱技术(ESIMS)等鉴定其化学结构,8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6-二羟基-2-[6-羟基-1,5-二甲基4-己烯基]-5-苯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金鸡菊查尔酮4'-O-β-D-吡喃葡萄糖、香草醛、3',4',7,8-四羟基二氢黄酮、3',4',7,8-四羟基黄酮、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芳樟醇-3,6-氧合-β-D-吡喃葡萄糖苷、对香豆酸甲酯,其中4,6-二羟基-2-[6-羟基-1,5-二甲基-4-己烯基-5-苯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为首次分离得到。
  (3)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2、4、5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化合物1、2、4、5对DPPH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92.21μmol·L-1、17.29μmol·L-1、70.09μmol·L-1和50.07μmol·L-1,对ABTS自由基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43.06μmol·L-1、22.86μmol·L-1、33.40μmol·L-1和32.52μmol·L-1。
  (4) ACE酶抑制活性表明化合物2、4、5具有较强的ACE酶抑制活性。化合物2、4、5对ACE酶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175.18μmol·L-1、230.60μmol· L-1和212.71μmol·L-1。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