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经济-生态景观空间分异研究
【6h】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经济-生态景观空间分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2 特色与创新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行政区划概况

3.2 地形地貌特征

3.3 水土开发进程

3.4 经济发展现状

第四章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类型变化分析

4.1 景观分类方法

4.2 景观类型动态变化特征及趋势

4.3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全局空间差异分析

5.3 局部空间差异分析

5.4 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玛河流域景观变化与经济分异的空间关联性

6.1 经济增长与景观变化的空间关联性

6.2 人口增长与景观变化的空间关联性

6.3 绿洲生态经济建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经济发展引起生态功能退化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经济空间扩张必然引起生态空间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最终又限制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玛纳斯河流域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其生态环境脆弱且复杂多变。本文通过分析玛河流域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异和绿洲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揭示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空间分异规律。
  依据生态经济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空间分析、地学统计等研究方法,在 ArcGIS、Fragstats、GEODA技术平台上,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景观分类、空间叠加、指数计算等方法分析景观动态变化及格局分异过程,得出流域景观时空分异特征;用人均 GDP、人口规模等指标表征绿洲发展空间属性,用插值法实现其空间特征表达,得到流域绿洲经济发展时空分异规律,最后通过叠加分析研究绿洲经济空间扩张与流域景观格局分异的相互关系,探索经济空间扩张的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及其协调发展规律。研究表明:①1994-2014年玛河流域景观动态变化总体上呈现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其他地类减少的“二增四减”的趋势,人工景观处于“涨势”,自然景观处于“落势”,其中耕地成为流域的主导景观类型,且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非常频繁,转移方式复杂多样。②1994-2014年玛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渐趋成片,连通性优势度均增加,而绿洲-荒漠过渡带的景观更加复杂多样且破碎程度加大。在景观水平上,玛河流域各斑块日益邻近,形状也越来越简单规整,破碎化和丰富度降低,优势景观日益集中并占据主导地位,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③1994-2014年玛河流域景观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景观密度较大的区域呈现从沙湾县中部向下野地灌区转移的分异特征,绿洲-荒漠过渡带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景观形状较为复杂的区域平原绿洲区的中部逐步向下野地灌区和玛纳斯灌区扩展延伸;景观多样性呈现从广大的绿洲平原区向山前冲积扇上部、绿洲-荒漠过渡带转移的空间分异特征。④在全局空间差异上,1994-2014年玛河流域人均GDP的Moran’s I由正变负,而后再由负变正,在波动中增加,说明各县市及团场的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有所集聚,局部存在分散性。在局部差异上,玛河流域绿洲经济的空间分异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内部差异不大、相对有序的分布格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政策因素是经济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⑤玛河流域经济“三足鼎立”的空间差异影响着景观格局的变化,另外人口日益向西北荒漠区扩展,人类需求增加导致部分未利用地被开发,同时绿洲荒漠化揭示了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消极意义。因此,玛河流域绿洲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着景观的分布特征,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制约了经济的平稳均衡发展,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一定要遵循生态规律,发展具有绿洲特色的生态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生态景观的关系,在促进绿洲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修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